《虞美人》

时间: 2025-01-26 23:26:08

帐前草草军情变。

月下旗旌乱。

褫衣推枕惜离情。

远风吹下楚歌声。

正三更。

抚鞍欲上重相顾。

艳态花无主。

手中莲萼凛秋霜。

九泉归路是仙乡。

恨茫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虞美人
作者: 顾卞 〔宋代〕

帐前草草军情变。
月下旗旌乱。
褫衣推枕惜离情。
远风吹下楚歌声。
正三更。
抚鞍欲上重相顾。
艳态花无主。
手中莲萼凛秋霜。
九泉归路是仙乡。
恨茫茫。

白话文翻译:

前面帐篷中,军情突变急促而来,
月下,旗帜恍惚飘荡。
我脱下衣服,推倒枕头,珍惜这离别的情感。
远处的风吹来,传来了楚地的歌声。
正是三更时分,
我抚摸着马鞍,心中欲上马回头再顾。
那花儿的艳丽无主,
手握的莲萼在秋霜中显得凛冽。
通往九泉的归路仿佛是仙乡,
心中恨意茫茫无边。

注释:

  • 草草:匆忙、急促的意思。
  • 军情:军队的情况或消息。
  • 褫衣:脱去衣服,表示情感的深切。
  • 推枕:把枕头推倒,象征着离别的情感。
  • 楚歌声:古代楚地的歌曲,常用以表达离愁别绪。
  • 艳态:美丽的姿态。
  • 莲萼:莲花的叶子,秋天的天气使其显得冷峻。
  • 九泉:指阴间,表示对死后的归属。

典故解析:

  • 楚歌:楚国的歌曲,历史上有“楚歌四起”的典故,常用来表达离别与愁苦。
  • 九泉:源自古代对阴间的描绘,常用来象征死亡与逝去。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顾卞,南宋时期诗人,擅长抒情诗,作品多描绘离愁别绪,情感细腻。
  •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战乱时期,诗人对离别、战争的感慨与哀伤深刻描绘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的背景。

诗歌鉴赏:

《虞美人》通过对离别的深刻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诗中开头以“帐前草草军情变”引入,展现出紧迫的军情与动荡的背景,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危机感。接下来,描绘了月下的旗帜摇曳,增强了离别的氛围。通过“褫衣推枕惜离情”,诗人表达了对即将离去的深切不舍。楚歌声的远远传来,增添了离愁的层次,仿佛在耳边萦绕,时刻提醒着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正三更”一句,点明了时间,正是夜深人静之时,诗人对马鞍的抚摸则暗示着即将出发的决心与犹豫。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深邃的孤独与对美好事物的无奈感叹。结尾处“九泉归路是仙乡”则带有哲学的思考,死亡成为一种解脱,同时又深埋着无尽的恨意,形成了复杂的情感交织。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帐前草草军情变:表明外界的动荡与紧迫。
    • 月下旗旌乱:描绘朦胧的夜晚,暗示混乱的情绪。
    • 褫衣推枕惜离情:表达深厚的离别感受。
    • 远风吹下楚歌声:让人感受到故乡的思念。
    • 正三更:突出时间的孤独感。
    • 抚鞍欲上重相顾:暗示即将离去的无奈与不舍。
    • 艳态花无主:象征美好事物的失落。
    • 手中莲萼凛秋霜:秋霜的凛冽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寒冷。
    • 九泉归路是仙乡:对死亡的哲学思考。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离别的情感比喻为秋霜,增强冷酷感。
    • 拟人:让旗帜显得有情感,反映混乱与不安。
    • 对仗:如“艳态花无主”,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战争和离别的描写,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无奈,展现出一种深沉的悲痛与哲学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象征生命的脆弱与战争的无情。
  • :代表思念与孤独。
  • 旗旌:象征战乱与动荡。
  • 莲萼:美好却又易逝的事物,体现了时间的无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褫衣推枕”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离愁
    C. 忧伤
    D. 愤怒

  2. “正三更”意指哪个时间?
    A. 午夜
    B. 正午
    C. 黄昏
    D. 凌晨

  3. 诗人对九泉的归路有何看法?
    A. 渴望
    B. 无奈
    C. 恨意
    D. 喜悦

答案

  1. B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柳永《雨霖铃》

诗词对比: 比较顾卞的《虞美人》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都表现了离愁的主题,但顾卞更侧重于战乱背景下的无奈与哀伤,而李清照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细腻与幽怨,展现出不同的情感深度与风格特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