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不食姑》

时间: 2025-01-11 05:45:43

衣以青为色,谓如天骨青。

近年全不食,饮水自通灵。

心信生狂语,清羸改俗形。

半空仙乐奏,曾向静中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不食姑
衣以青为色,谓如天骨青。
近年全不食,饮水自通灵。
心信生狂语,清羸改俗形。
半空仙乐奏,曾向静中听。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隐士或修道者,他的衣服是青色的,仿佛是天上那种纯净的青色。近年来他完全不再进食,只靠饮水维持生命,似乎与世隔绝,通达灵性。他的内心充满了信念,虽然他看上去清瘦,但却改变了世俗的形态。在半空中,仙乐的声音响起,他曾在宁静的时刻聆听过。

注释

  • 衣以青为色:指衣服的颜色是青色,青色在古代常与高洁、清雅的形象联系在一起。
  • 天骨青:形容一种极为纯粹的蓝色,常用来比喻非凡的气质。
  • 全不食:表示不再进食,隐喻远离世俗生活。
  • 饮水自通灵:只饮水而能保持灵性,暗示一种超凡的生活状态。
  • 心信生狂语:心中充满信念,可能会说一些狂妄之语,表达内心的真实感受。
  • 清羸改俗形:形容修行者看上去清瘦,已脱离了世俗的外表。
  • 半空仙乐奏:指在空中有仙乐的声音,表现了对超脱境界的向往。
  • 曾向静中听:曾经在宁静的时候,倾听那种美妙的音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照,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作品著称。他的诗歌多涉及隐逸生活,反映了对自然和心灵自由的向往。徐照的作品常常融合了道家和禅宗的思想,体现了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徐照对隐逸生活的深切思考之时,可能是在他与世隔绝的状态下,感受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这种诗歌的产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的重视,是对当时繁华生活的反思。

诗歌鉴赏

《赠不食姑》是徐照对隐士生活的深刻描绘,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修道者的高洁品格和超然的生活态度。诗中“衣以青为色”不仅突显了隐士的清雅,更是象征着他对世俗的超脱与追求。在“近年全不食,饮水自通灵”中,诗人通过对饮水的描写,强调了灵性的维持与世俗物质的割舍,体现了道教追求的“无为而治”思想。

此外,诗中提到的“心信生狂语”则揭示了修行者内心的真实与坦诚,与外界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清瘦的体态和“改俗形”的描述,暗示了修道者在外形和精神上的双重转变。在最后两句“半空仙乐奏,曾向静中听”中,诗人把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一种超然的美和内心的平和。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简洁而富有意境的语言,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精神追求的执着,展现了徐照作为宋代文人的独特风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衣以青为色:隐士的衣服色彩象征着清高和脱俗。
  2. 谓如天骨青:将衣服的颜色比作天上纯粹的青色,强调其非凡。
  3. 近年全不食:表明他已完全远离世俗的饮食,追求精神的超脱。
  4. 饮水自通灵:仅以水为生,体现出他与自然的和谐。
  5. 心信生狂语:内心的信仰强烈,可能会说一些非凡之语。
  6. 清羸改俗形:外貌虽清瘦,但内心已脱离世俗的束缚。
  7. 半空仙乐奏:在空中有仙乐的声音,暗示着一种超然的境界。
  8. 曾向静中听:曾在宁静的状态下聆听那种音乐,体现内心的平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衣以青为色”将衣服与天骨青相比,突出其高洁。
  • 拟人:仙乐似乎在半空中奏响,赋予了乐曲生命。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如“清羸改俗形”和“心信生狂语”,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围绕隐士的超然生活、内心的信仰和对世俗的逃避,表达了对清净生活的向往。通过对自然和灵性之间关系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世俗繁华的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青色:象征高洁、清雅的品格。
  • :代表生命的源泉,与灵性相连。
  • 仙乐:象征超凡境界的美好与宁静。
  • 狂语:隐士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衣以青为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世俗的追求
    • B. 对高洁生活的向往
    • C. 对物质的渴望
  2. 诗中“近年全不食”代表了隐士怎样的生活态度?

    • A. 追求奢华
    • B. 远离世俗
    • C. 关注饮食健康
  3. “半空仙乐奏”中的“仙乐”象征什么?

    • A. 物质享受
    • B. 超凡的境界
    • C. 人际关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杂诗》(王维):同样描绘了隐逸生活的优雅与宁静。
  • 《静夜思》(李白):表达了对自然的向往和心灵的宁静。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赠不食姑》虽然题材相似,均探讨隐逸生活的美好,但徐照的作品更侧重于灵性的追求,而李白则更关注个人情感的流露和对故乡的思念。两首诗在情感上各有侧重,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道教与中国古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