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马顿红缨,梢毬紫袖轻。
晓冰蹄下裂,寒瓦杖头鸣。
叉手胶黏去,分鬃线道絣。
自言无战伐,髀肉已曾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冬天的场景:白马在红缨的装饰下停下,轻盈的紫袖随风飘舞。清晨的冰面在马蹄下裂开,寒冷的瓦片上杖头发出清脆的声音。双手交叉着离去,马鬃被分开,像丝绸般柔软。诗人自言自语,虽然没有战斗,但由于安逸的生活,身上已长出肉来。
注释:
- 白马:指的是一种高贵的马,常用作战马或骑乘的马。
- 红缨:红色的缨绳,多用于装饰马匹。
- 梢毬:指的是轻盈的球,可能是打毬时使用的球。
- 晓冰:清晨的冰面,象征冬季的寒冷。
- 髀肉:指大腿的肉,诗人用“髀肉已曾生”来形容自己因为安逸而发福的现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祜,唐代诗人,字仲明,号少游,生于约公元840年。张祜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闻名,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世事的思考。
创作背景:
《观宋州田大夫打毬》创作于唐代,正值盛世,社会安定。诗中描绘的是一种闲适的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富裕与安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典雅而闲适的冬季场景,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开头的“白马顿红缨”给人一种生动的视觉感受,白色的马匹与红色的装饰形成鲜明对比,令人印象深刻。接下来的“晓冰蹄下裂”则通过声音的描绘,传达了一种清晨的宁静与寒冷,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
“叉手胶黏去,分鬃线道絣”一句中,诗人通过对马鬃的描写,展现了生活的细腻与优雅,同时也隐含了一种对安逸生活的无奈与反思。最后一句“自言无战伐,髀肉已曾生”则将整个诗的情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安逸生活的感慨与自我调侃,既有对生活的享受,也有对体态变化的自嘲。
整首诗在优美的意象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令人思考生活的意义与价值,体现了张祜作为唐代诗人的独特视角与深刻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马顿红缨:描绘马匹的美丽,红缨象征着高贵。
- 梢毬紫袖轻:轻盈的袖子与球相映成趣,呈现出一种轻松的气氛。
- 晓冰蹄下裂:清晨的冰面在马蹄下破裂,表露了冬晨的寒冷。
- 寒瓦杖头鸣:寒冷的瓦片上杖头发出清脆的声音,增添了冬日的静谧。
- 叉手胶黏去:诗人用手叉在一起,表现出一种放松的姿态。
- 分鬃线道絣:马鬃的柔软如丝绸般,增添诗的美感。
- 自言无战伐:自言自语,表明生活的平静。
- 髀肉已曾生:以自嘲的方式表达对安逸生活的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白马顿红缨,梢毬紫袖轻”展现了对称之美。
- 拟人:将马鬃比作丝绸,赋予事物以人的特征,增加了生动性。
- 比喻:用“髀肉已曾生”比喻生活的安逸与丰腴。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马与冬季场景,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诗人在享受安逸的同时,隐含着对无所事事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马:象征高贵与优雅。
- 红缨:象征装饰与美丽。
- 晓冰:象征寒冷与清晨的宁静。
- 髀肉:象征生活的安逸与放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白马”象征什么?
- A. 战斗
- B. 高贵
- C. 贫穷
-
“晓冰蹄下裂”中“晓冰”指的是什么?
- A. 晚上的冰
- B. 清晨的冰
- C. 夏天的冰
-
诗人对安逸生活的态度是?
- A. 完全享受
- B. 反思与感慨
- C. 不在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忆江南》
诗词对比:
- 张祜与白居易在描写生活情景时,张祜更注重细腻的观察与内心的情感,而白居易则倾向于表现社会的现状与人情冷暖。两者的风格各具特色,但都在不同层面上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诗人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