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七首 其七》

时间: 2025-04-28 21:59:51

女几山前官舍清,绕堂鸣涧夜泠泠。

尘埃别后何由见,檐雨三更起坐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日七首 其七 张耒 〔宋代〕

女几山前官舍清,绕堂鸣涧夜泠泠。 尘埃别后何由见,檐雨三更起坐听。

白话文翻译:

女几山前的官舍清幽,四周的溪流在夜晚发出清脆的响声。 离开尘世的喧嚣后,如何再相见呢?在深夜三更时分,我坐在檐下倾听雨声。

注释:

  • 女几山:山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所在地的地标。
  • 官舍:官员的住所。
  • 泠泠:形容水声清脆。
  • 尘埃:比喻尘世的纷扰。
  • 檐雨:屋檐滴下的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此诗可能作于其官职期间,表达了对清幽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官舍中的清幽生活,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女几山前官舍的清幽景致,通过“绕堂鸣涧夜泠泠”一句,生动地传达了夜晚溪流的声音,营造出一种宁静而远离尘嚣的氛围。后两句“尘埃别后何由见,檐雨三更起坐听”则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檐雨的意象更增添了一丝孤寂和沉思的情感。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女几山前官舍清”:开篇点明地点和环境,女几山前的官舍显得清幽。
  • “绕堂鸣涧夜泠泠”:通过声音的描写,增强了夜晚的宁静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平静。
  • “尘埃别后何由见”: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以及对再次相见的疑问。
  • “檐雨三更起坐听”:通过檐雨的意象,表达了诗人深夜的孤独和沉思。

修辞手法:

  • 拟人:“绕堂鸣涧夜泠泠”中的“鸣”字赋予了溪流以人的行为,增强了生动感。
  • 对仗:“尘埃别后何由见,檐雨三更起坐听”中的对仗结构,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了一种宁静和远离尘嚣的情感。

意象分析:

  • 女几山:作为背景,增添了诗的神秘感和地域特色。
  • 官舍:象征着诗人的身份和居住环境。
  • 鸣涧:通过声音的描写,增强了夜晚的宁静感。
  • 檐雨:作为深夜的意象,增添了诗的孤寂和沉思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女几山”是指什么? A. 山名 B. 地名 C. 人名 D. 官职名 答案:A

  2. “绕堂鸣涧夜泠泠”中的“泠泠”形容的是什么? A. 风声 B. 水声 C. 雨声 D. 鸟声 答案:B

  3. 诗中的“尘埃”比喻的是什么? A. 尘土 B. 尘世的纷扰 C. 尘埃落定 D. 尘封的记忆 答案:B

  4. “檐雨三更起坐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孤独 D. 宁静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表达了诗人对清幽生活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夏日七首 其七》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清幽的自然景致,但张耒的诗更多了一层对尘世的超脱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诗作,并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包括张耒的创作风格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