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长安诸寺联句。大同坊云华寺。偶联句》
时间: 2025-02-03 12:06:5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长安诸寺联句
共入夕阳寺,因窥甘露门。
升上人清香惹苔藓,
忍草杂兰荪。
郑符捷偈飞钳答,
新诗倚仗论。
段成式坏幡标古刹,
圣画焕崇垣。
张希复岂慕穿笼鸟,
难防在牖猿。
段成式一音唯一性,
三语更三幡。
张希复
白话文翻译
在夕阳映照下,我们一起走入寺庙,看到甘露门的景象。
上升的香气让苔藓感到迷醉,
忍不住杂草和兰花交织。
郑符的捷偈像飞钳般迅速回应,
新诗的话题也在此讨论。
段成式虽在古刹前破坏了幡标,但
圣画依旧焕发着光辉。
张希复岂会像笼中的鸟儿那样向往,
却难以防范在窗外的猿猴。
段成式的音调是如此的独特,
三种语言的表达更显出三种幡影。
张希复
注释
- 夕阳寺:指寺庙在夕阳下的景象,常象征着宁静和思考。
- 甘露门:甘露象征着清凉和滋润,门是进入的通道,暗示着一种精神的追求。
- 苔藓、兰荪:苔藓象征着淡泊名利,而兰荪则象征着高洁。
- 郑符:或指某位高僧,捷偈指快速的诗句或禅语。
- 幡标:寺院中的标志物,象征着信仰和方向。
- 猿:常用来象征自由与野性,传达一种无法被束缚的精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段成式(约846-900年),唐代诗人,擅长诗歌与词,作品多描写山水与寺庙,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随着佛教的传播,寺庙成为人们修身养性的场所,诗人在寺庙中感受到宁静与清香,借此表达对信仰与自由的思考。
诗歌鉴赏
《游长安诸寺联句》展现了诗人对寺庙宁静氛围的感受,透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追求。诗中描绘的夕阳寺,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充满了清香与静谧。诗人与友人共同进入寺庙,象征着对心灵归宿的渴望。苔藓与兰花的交融,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表现了诗人对清新生活的向往。
郑符的快速回应象征着禅宗的智慧与敏捷,展示出诗人对诗歌创作的思考。段成式在古刹前的感慨,表达了对宗教信仰的敬畏与思考。最后的对比,张希复与猿猴的象征,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与对束缚的反思,形成了诗歌深邃的哲理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共入夕阳寺:与友一同进入寺庙,夕阳下的宁静氛围令人神往。
- 因窥甘露门:无意间看到甘露门,象征理想的追求。
- 升上人清香惹苔藓:上升的香气让苔藓受到吸引,表现自然的美好。
- 忍草杂兰荪:自然景物的交杂,表现出生命的多样性。
- 郑符捷偈飞钳答:郑符的回应像飞钳一样敏捷,展现禅宗的智慧。
- 新诗倚仗论:当下的诗歌讨论,反映出诗人的创作态度。
- 段成式坏幡标古刹:对古刹的破坏,表现出对传统的思考。
- 圣画焕崇垣:圣画依旧辉煌,象征着信仰的永恒。
- 张希复岂慕穿笼鸟:表达对自由的渴望,与束缚的对立。
- 难防在牖猿:窗外的猿猴象征着无法掌控的自由。
- 段成式一音唯一性:展现个体的独特音调,强调个性。
- 三语更三幡:多种语言的表达,反映出文化的多样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清香比作引人入胜的自然景象,增强了意象的生动性。
- 对仗:整首诗的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使用自然元素象征人类情感与哲理。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对寺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信仰、自由和生命的思考,倡导一种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夕阳: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宁静的思考。
- 甘露:象征理想与智慧的滋润。
- 苔藓:象征着淡泊与宁静。
- 兰荪:象征着高洁与纯净。
- 猿猴:象征自由与野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夕阳寺”象征什么?
- A. 寺庙的建筑
- B. 时间的流逝与宁静
- C. 夕阳的美丽
- D. 诗人的故乡
-
诗中提到的“甘露门”代表什么?
- A. 实际的门
- B. 追求理想的通道
- C. 佛教的象征
- D. 疗愈之地
-
“张希复岂慕穿笼鸟”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束缚的向往
- B. 对自由的渴望
- C. 对荣华富贵的追求
- D. 对自然的喜爱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段成式与王维:段成式的诗歌多表现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而王维则在山水之间寄托个人情感,二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