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雀》

时间: 2025-01-26 00:17:02

古城濛濛花覆水,昔日住人今住鬼。

野雀荒台遗子孙,

千年饮啄枯桑根。

不随海燕柏梁去,应无玉环衔报恩。

近村红栗香压枝,嗷嗷黄口诉朝饥。

生来未见凤凰语,

欲飞常怕蜘蛛丝。

断肠四隅天四绝,清泉绿蒿无恐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城濛濛花覆水,
昔日住人今住鬼。
野雀荒台遗子孙,
千年饮啄枯桑根。
不随海燕柏梁去,
应无玉环衔报恩。
近村红栗香压枝,
嗷嗷黄口诉朝饥。
生来未见凤凰语,
欲飞常怕蜘蛛丝。
断肠四隅天四绝,
清泉绿蒿无恐疑。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古老的城市,繁花似锦,却水流浑浊,昔日的居民已然化作鬼魂。这里的野雀在荒凉的台上繁衍后代,千年间啄食着枯桑的根部。野雀不随海燕飞向柏梁,应该没有玉环来衔报恩。邻近的村庄,红栗的香气压弯了树枝,啼叫的雏鸟在诉说着早晨的饥饿。生来未曾听见凤凰的叫声,想要飞翔却常常害怕蜘蛛的丝网。诗的最后,四个角落的烦恼与绝望,天际的悲切与无奈,清泉和绿蒿却毫无恐惧和疑虑。

注释

  1. 濛濛:形容雾气弥漫的样子。
  2. 饮啄:饮水和啄食,形容野雀的生活。
  3. 海燕:指海燕这种鸟,象征远行与自由。
  4. 玉环:古代传说中的凤凰,用以象征美好与珍贵的事物。
  5. 嗷嗷:形容鸟叫声,表示急切的求食声。
  6. 蜘蛛丝:象征束缚与恐惧,隐喻生存中的艰难与困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陶,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与人文情感的交融。

创作背景:在唐代,社会动荡与战乱频繁,许多古城变得荒凉,诗人在这种环境下创作了《空城雀》,表达了对失去的怀念与对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空城雀》通过描绘一个荒凉的古城,反映了岁月流逝带来的变化与衰败。诗中先是以“古城濛濛花覆水”引入,画面虽美却显得凄凉,暗示昔日的繁华已不复存在。接着通过“昔日住人今住鬼”的对比,突显人走茶凉的无奈与悲伤。

野雀的生存状态象征着在废墟上继续繁衍的生命,表现出一种顽强的生存意志。然而,鸟儿们也面临着生存的困扰,尤其是“欲飞常怕蜘蛛丝”,这句反映了对自由的渴望与现实的压迫。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对生命的思考,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虑与无奈。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古城濛濛花覆水”:描绘古城的景象,花朵覆盖水面,表面上美丽却暗藏凄凉。
    • “昔日住人今住鬼”:对比过去与现在,强调古城的荒凉与人去楼空的感觉。
    • “野雀荒台遗子孙”:野雀在荒凉的台上繁衍,象征生命的延续。
    • “千年饮啄枯桑根”:野雀的生存依赖于枯桑,暗示历史的沉重。
    • “不随海燕柏梁去”:表达野雀不追随自由的海燕,反映无奈。
    • “应无玉环衔报恩”:没有美好的回报,暗示生活的无常。
    • “近村红栗香压枝”:描绘村庄的美好气息,形成对比。
    • “嗷嗷黄口诉朝饥”:雏鸟的求食声,表现生命的渴望。
    • “生来未见凤凰语”:暗指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追求。
    • “欲飞常怕蜘蛛丝”:寓意对自由的渴望和现实的恐惧。
    • “断肠四隅天四绝”:表达对生活的无奈与绝望。
    • “清泉绿蒿无恐疑”:最后以自然的宁静结束,形成对比。
  2. 修辞手法

    • 对比:古城的繁华与荒凉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野雀象征生命的延续与顽强。
    • 拟人:雏鸟的诉说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象征:蜘蛛丝象征束缚与恐惧。
  3. 主题思想

    • 这首诗通过描绘荒凉的古城与生存的野雀,探讨了生命的脆弱与对自由的渴望,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古城:象征历史的沧桑与时间的流逝。
  • 野雀:代表生命的顽强与延续。
  • 蜘蛛丝:象征束缚与生活的艰难。
  • 凤凰:象征美好与向往,未见则暗示对美好事物的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昔日住人今住鬼”表达了什么含义? A. 人们的离去
    B. 城市的繁华
    C. 时间的流逝
    D. 鸟儿的生存

  2. “欲飞常怕蜘蛛丝”中的“蜘蛛丝”象征着什么? A. 自由
    B. 束缚与困扰
    C. 生命的延续
    D. 美好的事物

  3. 诗中提到的“红栗”代表了什么? A. 生命的希望
    B. 过去的美好
    C. 现实的压迫
    D. 对未来的渴望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对比陈陶的《空城雀》和杜甫的《春望》,两者均描绘了衰败与失落,但陈陶更侧重于生命的延续与自然的状态,而杜甫则强调国家的动荡与个人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文赏析》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