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凝笳催晓奠,丹旐向青山。
夕照新茔近,秋风故吏还。
本朝光汉代,从此扫胡关。
今日天难问,浮云满世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送葬的场景。晨曦中的号角声催促着仪式的进行,鲜艳的旗帜向着青山飘扬。夕阳映照着新近修建的墓地,秋风中,旧日的官吏也回归故里。如今的朝代与汉代相辉映,从此安定了边关。而今天的天象却难以追问,浮云在世间漂浮不定。
注释:
- 凝笳:凝聚的号角声,表示送葬的乐器。
- 奠:指安放祭品或进行祭奠。
- 丹旐:红色的旗帜,象征尊贵和庄重。
- 青山:常用来指代自然景观,寓意远方的归宿。
- 故吏:指过去的官吏,表达对逝者的怀念。
- 光汉代:指汉朝的光辉历史。
- 扫胡关:扫清胡人侵扰的关口,表现安定的愿望。
- 浮云:象征不稳定和变化的事物。
典故解析:
- 光汉代:汉代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朝代之一,以其文化、政治、经济的繁荣著称。诗中提到汉代,意在表达对历史繁荣的怀念。
- 扫胡关:历史上汉朝时期针对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与战斗,提及此典故显示出对国家安定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顾况,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与人事,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此诗为挽歌,表达对逝者的哀悼之情,结合历史的兴衰,反映了诗人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相国晋公挽歌二首 其二》是一首哀悼逝者的诗,诗中通过描绘送葬的场景,展现了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开篇“凝笳催晓奠”,让人感受到送葬仪式的庄重与肃穆,晨曦中的号角声唤起了人们对逝者的追忆。而“丹旐向青山”则通过鲜艳的旗帜映衬出逝者的尊贵与高尚。接下来的“夕照新茔近”,让人联想到夕阳下的新墓,暗示着生命的轮回与无常,秋风吹来,似乎带来了故吏的回归,更增添了一份怀旧之情。
诗的后半部分则转向了对历史的反思,“本朝光汉代”,诗人将当下与汉代相提并论,表达了对历史繁荣的向往。最后一句“今日天难问,浮云满世间”则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对未来的迷茫,浮云象征着人生的短暂与不确定,极具哲理性。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对逝者的追思以及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体现出作者对人生、历史的深刻理解与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凝笳催晓奠:晨曦中,号角的声音催促着送葬的仪式,营造出一种庄重的氛围。
- 丹旐向青山:鲜艳的红色旗帜迎风飘扬,象征着对逝者的尊重,青山则是归宿的象征。
- 夕照新茔近:夕阳下的新墓,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短暂和死亡的无常。
- 秋风故吏还:秋风中,昔日的官吏仿佛又回到了故乡,增添了一份怀旧的情感。
- 本朝光汉代:表达了对历史繁荣的向往,暗示当下的安定与汉代相辉映。
- 从此扫胡关:渴望国土安宁,扫清边疆的敌人,象征着对安定生活的追求。
- 今日天难问:如今的现实复杂,令人难以追问。
- 浮云满世间:浮云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变化,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凝笳催晓奠,丹旐向青山”,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象征:浮云、青山等意象象征着人生的无常与归宿。
- 比喻:将逝者的回归与历史的辉煌进行比喻,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逝者的深切怀念,同时反映了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展现了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蕴含着深厚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凝笳:象征哀悼与送别。
- 丹旐:象征尊贵与庄重。
- 青山:象征归宿与永恒。
- 浮云:象征人生的无常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凝笳催晓奠”中的“凝笳”指的是什么?
- A. 号角
- B. 钟声
- C. 诗歌
- D. 风铃
-
诗中提到的“丹旐”象征什么?
- A. 生命
- B. 尊贵与庄重
- C. 自由
- D. 友谊
-
“浮云满世间”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欢快
- B. 无常与忧伤
- C. 安宁
- D. 喜悦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丽人行》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例如,杜甫的《春望》中也表现了对国家和个人命运的思考,其情感基调与《相国晋公挽歌》有相似之处。通过对比,可以探讨两位诗人在历史背景下对逝者与国家的不同情感表达。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全唐诗》
- 相关研究论文与书籍关于唐代诗人及其作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