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堂》
时间: 2025-01-27 03:50: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爱莲堂
作者: 钱闻诗 〔宋代〕
懿哉周濂溪,昔揽星江符。
四时花卉多,独以莲自娱。
公见太极初,学业周孔徒。
如何心清净,爱与释氏俱。
理是吾即尔,理非尔异吾。
理与爱适同,彼释我自儒。
只疑牡丹时,贵客笑我愚。
又恐菊花开,隐士斥我迂。
彼此一是非,能问庄生无。
坐看万朵红,翠盖争相扶,
晚凉微雨来,乱落明月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题目是《爱莲堂》,开篇赞美周濂溪的美好,提到他曾经在星江的符文之下沉思。四季的花卉种类繁多,但我独独以莲花自娱自乐。公子在太极初见,学习周孔的道理。如何才能心灵清净,同时又能与释教相融呢?道理是我与它们并无二致,理并不是与我不同的存在。理与爱是相同的,彼此释教与儒家没有本质区别。我只担心牡丹花开时,贵族们会嘲笑我愚笨;又害怕菊花开放时,隐士们会指责我迂腐。彼此的对错是可以问庄子而知的。坐看万朵红花,翠绿的花瓣争相扶持,夜晚微凉的雨来时,月光的珠子纷纷落下。
注释:
- 懿哉:美好、可赞的意思。
- 周濂溪:指周敦颐,北宋理学家,以莲为志,所著《爱莲说》。
- 太极:道家哲学中的概念,指宇宙的本源与原则。
- 释氏:指释教(佛教),与儒家思想进行比较。
- 理:这里指的是道理或真理。
- 彼释我自儒:彼此释教与我自我为儒的关系。
- 庄生:指庄子,代表道家思想的哲学家。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钱闻诗,宋代诗人,以清新、典雅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大多反映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爱莲堂》创作于宋代,正值理学盛行时期,诗人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对清净心灵的追求,以及对儒释道三教的思考与融合。
诗歌鉴赏:
《爱莲堂》是一首充满哲理与自然美的诗歌。诗人在这首诗中通过对莲花的赞美,表达了对清净心灵的向往。莲花在四季花卉中独树一帜,象征着高洁与坚韧,诗人借此引入自己对学问与道理的思考。诗中提到的“太极”与“释氏”,不仅表明了对哲学思想的探索,更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追问。
同时,诗人通过对牡丹与菊花的提及,展示了对世俗与隐士生活的反思。牡丹象征着富贵,而菊花则代表了隐逸之志,诗人自省于二者之间,既不愿被嘲笑为愚笨,又担心被贬斥为迂腐。他最终选择在自然中静观万物,似乎在告诉读者,真正的智慧在于随和与包容,在于与自然和谐共处。
整首诗韵律优美,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与对自我内心的探索。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懿哉周濂溪:称赞周敦颐的美德。
- 昔揽星江符:回忆他曾在星江下思考的情景。
- 四时花卉多:四季的花卉种类繁多。
- 独以莲自娱:唯有莲花能带给我乐趣。
- 公见太极初:提到他在太极的初见。
- 学业周孔徒:学习周孔的学问。
- 如何心清净:如何才能心灵清净。
- 爱与释氏俱:爱与释教相融。
- 理是吾即尔:道理与我并无二致。
- 理非尔异吾:道理并不是与我不同。
- 理与爱适同:道理与爱是相同的。
- 彼释我自儒:释教与儒家没有本质区别。
- 只疑牡丹时:我只担心牡丹花开时。
- 贵客笑我愚:贵族会嘲笑我愚笨。
- 又恐菊花开:又害怕菊花开放时。
- 隐士斥我迂:隐士会指责我迂腐。
- 彼此一是非:彼此的对错可以问庄子。
- 能问庄生无:能向庄子请教。
- 坐看万朵红:坐看万朵红花盛开。
- 翠盖争相扶:翠绿的花瓣争相扶持。
- 晚凉微雨来:晚上微凉的雨来临。
- 乱落明月珠:乱落的月光如珠。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莲花象征清净与高洁。
- 对仗:句式对称,增加韵律感。
- 拟人:花瓣争相扶持,赋予自然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围绕莲花展开,旨在表达对清净心灵的渴求以及对儒释道思想的融会贯通。诗人通过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的反思,展示了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莲花:象征高洁、清净。
- 牡丹:象征富贵、世俗。
- 菊花:象征隐逸、清淡。
- 庄生:代表道家哲学的思考者。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莲花在中国文化中常象征着高洁、清净的品德;而牡丹与菊花则分别代表了世俗的富贵与隐士的高洁。诗人通过这些意象,探讨了在世俗与隐逸之间的选择与平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爱莲堂》的作者是?
- A) 杜甫
- B) 钱闻诗
- C) 李白
-
诗中提到的“懿哉”是什么意思?
- A) 可恨
- B) 美好
- C) 平常
-
诗人担心牡丹花开时贵客笑他愚,主要反映了什么?
- A) 对富贵的追求
- B) 对世俗的担忧
- C) 对隐士的向往
答案:
- B) 钱闻诗
- B) 美好
- B) 对世俗的担忧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周敦颐《爱莲说》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爱莲说》与《爱莲堂》:两首诗都以莲花为主题,前者更强调莲花的品格,后者则更关注心灵的清净与哲学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诗经与古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