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虎台应制》

时间: 2025-01-26 00:32:31

龙虎台高秋意多,翠华来日似鸾坡。

天将山海为城堑,人倚云霞作绮罗。

周穆故惭《黄竹赋》,汉高空奏《大风歌》。

两京巡省非行幸,要使苍生乐至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龙虎台高秋意多,
翠华来日似鸾坡。
天将山海为城堑,
人倚云霞作绮罗。
周穆故惭黄竹赋,
汉高空奏大风歌。
两京巡省非行幸,
要使苍生乐至和。

白话文翻译:

龙虎台上高高的秋天意境浓厚,
翠绿的华彩在阳光下如同鸾鸟的坡道。
天将山海作为城池的护栏,
人依靠云霞就像穿上了绮丽的罗衣。
周穆王因此惭愧于黄竹的赋诗,
汉高祖在空中奏响了大风的歌。
两京巡游并非单纯的游玩,
是为了让百姓享受安乐与和谐。

注释:

  • 龙虎台:古代的台名,象征着高耸和壮丽。
  • 翠华:美丽的华彩,常用来形容美好的景色。
  • 城堑:城墙和护城河,象征防御。
  • 绮罗:华丽的丝绸,形容人穿的衣物。
  • 周穆王:周朝的一位君主,以其文采和诗歌著称。
  • 汉高:汉高祖刘邦,开创汉朝,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 巡省:指皇帝或官员巡视地方,了解民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祖常,元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与人文思想,风格多样且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元代,面对社会动荡及百姓疾苦,诗人通过对龙虎台的描绘,抒发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表达出对理想政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龙虎台应制》是一首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作,通过对龙虎台的描写,诗人展现了秋天的意境与壮丽的自然景观。诗中以“翠华来日似鸾坡”开篇,生动地描述了秋天的景色。接着,诗人通过“天将山海为城堑”的比喻,表现了自然的宏伟和人类的渺小,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后半部分,诗人引入历史典故,提到周穆王和汉高祖,既是对历史的追溯,也是对当前政治局势的反思。周穆王因黄竹赋而感到羞愧,汉高祖在空中奏响大风歌,这些典故传达了人们对历史英雄的敬仰和对当前政治的思考。

最后一联“要使苍生乐至和”,表达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强调了治国理政的根本目的在于使百姓安乐和谐。整首诗在描绘壮丽自然与历史文化的同时,寄托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文学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龙虎台高秋意多:描绘了龙虎台的高耸,秋天的意境浓厚,给人以壮丽的视觉感受。
  2. 翠华来日似鸾坡:形容阳光下的美丽景色,像是鸾鸟的坡道,象征着美好的未来。
  3. 天将山海为城堑:将山海比作城墙和护城河,体现了自然的伟大。
  4. 人倚云霞作绮罗:人依靠云霞,形容如同穿上华丽的衣裳,展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5. 周穆故惭黄竹赋:提到周穆王的文采,表现出对古人赋诗的敬意。
  6. 汉高空奏大风歌:提到汉高祖的壮丽,表现出历史的辉煌。
  7. 两京巡省非行幸:强调巡视并非单纯的娱乐,而是关心民生。
  8. 要使苍生乐至和:表达了诗人希望百姓安乐和谐的愿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天将山海为城堑”,将自然比作城池,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使得节奏感强烈。
  • 典故:引用历史人物,加深了诗歌的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理想政治与自然和谐的主题展开,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的关怀,对百姓安乐的追求,同时也寄托了对历史的思考,具有深远的思想内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龙虎台:象征着壮丽和高远的理想。
  • 翠华:代表美好的希望与未来。
  • 云霞:象征着变化与美丽,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翠华”指的是什么? A. 绿色的植物
    B. 美丽的华彩
    C. 高山流水
    D. 秋天的景色

  2. 诗中提到的“周穆”是哪个朝代的君主? A. 汉朝
    B. 唐朝
    C. 周朝
    D. 宋朝

  3. “要使苍生乐至和”的意思是什么? A. 让百姓享受快乐与和谐
    B. 让百姓富裕
    C. 让百姓学习文化
    D. 让百姓出游

答案:

  1. B
  2. C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by 张若虚
  • 《登高》by 杜甫

诗词对比:

  • 对比《登高》中的对自然的描绘与《龙虎台应制》中壮丽的意境,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社会的思考,但《登高》更加强调个人的哀愁与历史的沉重,而《龙虎台应制》则更注重理想政治的表达与对百姓的关怀。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诗词鉴赏词典》
  • 《中国古典诗词流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