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香近(歇指·第二)》
时间: 2025-01-11 05:00:5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来寒侵酒席,露微泫。
舄履初会,香泽方薰。
无端暗雨催人,但怪灯偏帘卷。
回顾,始觉惊鸿去云远。
大都世间,最苦唯聚散。
到得春残,看即是开离宴。
细思别后,柳眼花须更谁剪。
此怀何处逍遣。
白话文翻译
夜里寒气侵入酒席,露珠微微地滴落。
新相识的朋友初次见面,香气在湿润的地方刚刚飘散。
无缘无故的细雨催促着人们,只怪那灯光偏偏卷起了帘子。
回头一看,才意识到那惊鸿般的身影已经远离云天。
世间最苦的,莫过于聚散离合。
等到春天将尽,眼前的景象便是开离的宴席。
细想离别之后,柳树的眼睛和花儿的须,究竟该由谁来修剪呢?
这样的思绪,我又该向何处去寄托呢?
注释
- 寒侵酒席:寒气侵袭酒席,形容夜间寒冷。
- 露微泫:露珠微微滴落。
- 舄履:古代的鞋子,指初次相见时的盛装打扮。
- 香泽:香气弥漫的地方。
- 无端暗雨:无缘无故的细雨。
- 惊鸿:比喻美好的女子,出自《红楼梦》中的“惊鸿一瞥”。
- 聚散:聚集与分散,表达离别的苦痛。
- 柳眼花须:比喻春天新芽和花朵,象征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猨,宋代著名词人、书法家。他是“婉约派”的代表之一,以细腻的情感和优雅的词风著称。
创作背景:此词作于周邦彦晚年,表现了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反映了他对友人离别的惆怅。
诗歌鉴赏
《荔枝香近》是一首充满细腻情感的词作,表现了作者在送别朋友时的复杂心情。开头描绘了一幅凄清的夜景,寒气与露珠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而“舄履初会”则暗示了与朋友的初次相识,象征着短暂的欢聚。随着“无端暗雨催人”,作者的情绪渐渐沉重,细雨的到来似乎在催促离别。
接下来,“惊鸿去云远”表达了对美好瞬间的怀念,而“聚散”则是整首词的情感核心,揭示了世间最苦之处在于聚散的无常。随着春天的结束,离别的宴席不再是欢聚,而是伤感的回忆。最后一句“此怀何处逍遣”更是将这种离别的无奈和思绪的飘荡推向了高潮,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寻找情感寄托的渴望。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脆弱联系,反映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夜来寒侵酒席:描绘了夜晚的寒冷,暗示宴席的冷清。
- 露微泫:露珠的滴落增加了清冷的气氛。
- 舄履初会:初次见面带来了新鲜的感觉。
- 香泽方薰:香气刚刚四溢,象征着美好时光的开始。
- 无端暗雨催人:细雨的到来象征着离别的催促。
- 回顾,始觉惊鸿去云远:回头看到美好时光已远去,感慨万千。
- 大都世间,最苦唯聚散:强调离别的苦痛,感叹人生的无常。
- 到得春残,看即是开离宴:春天的结束预示着离别的到来。
- 细思别后,柳眼花须更谁剪:离别后,谁来修剪春天的美好?
- 此怀何处逍遣:对未来的迷茫与思绪的寄托。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惊鸿”比喻美好事物的短暂。
- 拟人:将露珠和细雨赋予情感,生动形象。
- 对仗:上下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词围绕着离别与聚会的主题,表达了对人生聚散无常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寒:象征孤独与离别的冷清。
- 露:象征短暂的美好。
- 香:象征友谊与欢乐。
- 柳眼花须:象征春天与生机,暗示希望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夜来寒侵酒席”描述了什么样的气氛?
- A. 热闹
- B. 寒冷
- C. 温暖
-
“聚散唯苦”中“聚散”指的是什么?
- A. 聚会
- B. 离别
- C. 聚会与离别
-
诗中提到的“惊鸿”象征什么?
- A. 短暂的美好
- B. 悲伤
- C. 友谊
答案:
- B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纳兰性德《木兰花慢》
诗词对比:
- 周邦彦的《荔枝香近》和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达离别的情感,但前者更注重对聚散无常的哲思,后者则强调个人情感的细腻。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但都展现了宋代词人对情感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周邦彦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