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大雪人迹绝,衡门闭不知。 寒城悲角迥,幽谷晓鸡迟。 岁月去如失,穷通默自知。 但知饱寝饭,天道两无私。
白话文翻译:
大雪纷飞,人迹罕至,衡门紧闭,内外隔绝。 寒风中的城池,悲凉的号角声远播,幽深的山谷里,黎明的鸡鸣迟迟未起。 岁月匆匆流逝,如同失去一般,命运的起伏,默默自知。 只知道要吃饱睡好,天道对待万物都是公平无私的。
注释:
- 大雪:指大雪天气。
- 人迹绝:指因为大雪,人们不出门,路上没有人迹。
- 衡门:指简陋的门,这里指家门。
- 悲角:指悲凉的号角声。
- 迥:远。
- 幽谷:深邃的山谷。
- 晓鸡迟:指黎明的鸡鸣迟迟未起,形容时间晚。
- 穷通:指命运的起伏,穷困与通达。
- 默自知:默默地自己知道。
- 饱寝饭:指吃饱睡好。
- 天道两无私:指天道对待万物都是公平无私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约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抒发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这首诗创作于宋代,反映了作者在寒冷的大雪天气中的孤独感和对天道公平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大雪纷飞的夜晚,作者因寒冷无法入睡,躺在枕上思考人生和社会,感叹岁月的流逝和命运的无常,同时表达了对天道公平的信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大雪天气中的孤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和命运无常的深刻感受。诗中“大雪人迹绝,衡门闭不知”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场景,反映了作者的孤独和对外界的无知。“寒城悲角迥,幽谷晓鸡迟”则通过声音的远近和时间的延迟,增强了诗中的孤寂和悲凉感。最后两句“但知饱寝饭,天道两无私”则是作者对生活的简单要求和对天道公平的坚定信仰,体现了作者的超然态度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大雪人迹绝,衡门闭不知”:通过大雪和闭门,描绘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孤独和对外界的无知。
- “寒城悲角迥,幽谷晓鸡迟”:通过声音的远近和时间的延迟,增强了诗中的孤寂和悲凉感。
- “岁月去如失,穷通默自知”: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和命运无常的深刻感受。
- “但知饱寝饭,天道两无私”: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简单要求和对天道公平的坚定信仰。
修辞手法:
- 比喻:“岁月去如失”比喻岁月的流逝如同失去一般。
- 拟人:“寒城悲角迥”将寒风中的城池拟人化,赋予其悲凉的情感。
- 对仗:“大雪人迹绝,衡门闭不知”和“寒城悲角迥,幽谷晓鸡迟”都采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孤独、岁月流逝和对天道公平的信仰。通过描绘大雪天气中的孤寂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岁月流逝和命运无常的深刻感受,同时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简单要求和对天道公平的坚定信仰。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大雪:象征着寒冷和孤寂。
- 衡门:象征着与世隔绝。
- 寒城:象征着悲凉和孤寂。
- 幽谷:象征着深邃和孤寂。
- 悲角:象征着悲凉和远播。
- 晓鸡迟:象征着时间的延迟和孤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大雪人迹绝”描绘了什么样的场景? A. 热闹的市集 B. 孤寂的雪夜 C. 繁忙的街道 D. 温暖的家园
-
“寒城悲角迥”中的“迥”是什么意思? A. 近 B. 远 C. 高 D. 低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A. 悲观失望 B. 积极向上 C. 简单满足 D. 复杂多变
答案:
- B. 孤寂的雪夜
- B. 远
- C. 简单满足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场景,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杜甫《春望》: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动荡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大雪苦寒五更无睡枕上成两篇》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都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张耒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孤独和悲凉感,而王之涣的诗则更多地体现了壮阔和超然。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张耒的多首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张耒诗歌的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