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岁 其三 雨后携家游西湖,荷花盛开》
时间: 2025-01-27 04:14:5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绀縠浮空,山拥髻晚来风急。吹骤雨藕花千柄,艳妆新浥。窥鉴粉光犹有泪,凌波罗袜何曾湿。讶汉宫朝罢玉皇归,凝情立。尊前恨,歌三叠。身外事,轻飞叶。怅当年空系,誓江孤楫。云色远连平野尽,夕阳偏傍疏林入。看月明冷浸碧琉璃,君须吸。
白话文翻译:
在绀色的绸缎上,天边的山峦似乎在拥抱着晚来的急风。骤雨中,藕花盛开,娇艳的花朵刚刚被雨水打湿。照镜子时,面容上仍挂着泪痕,凌波微步的罗袜哪曾沾湿呢?惊讶于汉宫的晨宴结束后,玉皇大帝也回归,凝望着这一切静立不动。酒杯前的怨恨,如同吟唱的三叠曲子。身外的纷扰,就像轻轻飘落的叶子。怀念当年,空自系念,誓言在江边孤独的桨声中远去。云彩的颜色连绵到平野尽头,夕阳偏偏依偎在稀疏的树林中。看那明亮的月色冷冷地浸入碧绿的琉璃,君须好好品味。
注释:
- 绀縠:深蓝色的绸子。
- 髻:头发的发髻。
- 吹骤雨:指骤然降下的雨。
- 藕花:指荷花,与水有关。
- 凝情立:凝神静立,意指沉思的状态。
- 尊前恨:指酒杯前的怨恨。
- 轻飞叶:轻轻飘落的树叶,象征身外之事的轻盈与无常。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陈三聘,宋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情感真挚。
-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雨后游览西湖之际,描绘了在荷花盛开的美丽景色中,诗人对往事的感慨与思索。
诗歌鉴赏:
《千秋岁 其三》是一首描写夏日雨后西湖美景的词作,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沉的情感。开篇用“绀縠浮空”描绘了天边的绸缎般的天空,展示了自然的美。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藕花,借助骤雨与新妆的意象,表现出雨后荷花的娇美。通过“窥鉴粉光犹有泪”的描写,诗人流露出心中的惆怅与对过往的追忆,表现出一种无法言说的情感。
在“讶汉宫朝罢玉皇归”中,诗人将历史典故引入,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人事变迁的感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尊前恨,歌三叠”表达了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美好时光的追忆,最后以“看月明冷浸碧琉璃,君须吸”作为总结,呼唤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自然的深切思考。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绀縠浮空,山拥髻晚来风急。”:描绘自然景色,展现出西湖的美丽与风的急切。
- “吹骤雨藕花千柄,艳妆新浥。”:通过雨后荷花的意象,表现出自然的生机与美丽。
- “窥鉴粉光犹有泪,凌波罗袜何曾湿。”:诗人对自我情感的反思,表达了一种内心的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绀縠浮空”,将天空比作绸缎,增添了画面感。
- 拟人:如“夕阳偏傍”,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整首词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对仗工整,增强了词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全诗以雨后西湖的美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反映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 荷花:象征着纯洁与美好,同时也引发对往事的追忆。
- 月亮:代表清冷与孤独,反映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 夕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提醒人们珍惜当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绀縠浮空”描绘的是哪个自然元素?
- A. 水
- B. 天空
- C. 土地
-
“窥鉴粉光犹有泪”中的“泪”指代什么?
- A. 悲伤
- B. 雨水
- C. 美丽
-
诗中提到的历史典故“汉宫”指的是?
- A. 汉朝的皇宫
- B. 汉朝的诗人
- C. 汉朝的将领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
诗词对比:
-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陈三聘的作品更加注重自然景色的描写,而李清照则更多地表达了个人情感的波动与生活的无奈。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词曲解读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