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和》
时间: 2025-01-10 19:18:4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生涯一茅屋,物役忘万殊。
再为东诸侯,作军蒐被庐。
追寻念往迹,六鹢惭宋都。
浩歌记土风,谁能和且趋。
自笑良巳隘,真成撅株拘。
聊云效知止,未敢伤廉隅。
兹山阅人多,龙蟠委崎岖。
寄我千里目,筇枝尚堪扶。
但愁见中原,惊心怆嗟吁。
何由返我室,小径遵芋区。
未用怀远游,苍茫赋三闾。
明当秣吾马,解组戒仆夫。
白话文翻译
在一间茅屋里度过我的生涯,生活的琐事让我忘记了世俗的纷扰。再次为东部的诸侯服务,参与军队的征集和安置。追寻往日的足迹,看到六只野鸭让我对宋都感到羞愧。高歌记录故土的风俗,谁能和我一起歌唱并追随?自嘲如今的自己太过狭隘,真成了被束缚的树株。聊以自勉,效法“知止”的道理,不敢伤害自己的清白。如今的山上见到的人很多,龙在山间蜿蜒曲折。寄托我千里的目光,手杖尚可支撑。但唯独担心见到中原的情景,让人惊心,令人感慨。怎么才能回到我的小屋呢,小路蜿蜒通往芋田。未曾打算远游,苍茫大地赋予我三闾的感慨。明天会给我的马喂食,解散对仆人的禁令。
注释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象征简朴的生活。
- 物役:生活的琐事、杂务。
- 诸侯:古代对地方统治者的称谓。
- 蒐:古代指征集、收集。
- 六鹢:指六只野鸭,可能是指某种情景或意象。
- 土风:乡土的风俗。
- 良巳隘:自嘲自己太过狭隘。
- 知止:指知道适可而止,出自《道德经》。
- 龙蟠:形容山势蜿蜒曲折。
- 筇枝:手杖,是诗人用来支撑的象征。
- 三闾:即三闾大夫,指屈原的故乡,象征怀旧与失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叶梦得,字景山,号惭庵,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他在文学上有极高的造诣,尤其以诗词见长,风格多样,情感丰富。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生活困顿之际,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人生的感慨。诗人身处社会动荡中,对个人命运的追索与对乡土情怀的依恋,构成了诗的主要主题。
诗歌鉴赏
叶梦得的《自和》是一首充满感慨与自省的诗作,诗中充满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故乡的眷恋。开篇以“生涯一茅屋”引入,简洁地呈现出诗人简朴的生活状态,随即用“物役忘万殊”表达出在日常生活中逐渐麻木的感觉。作者通过回忆“东诸侯”的经历,抒发了对故乡的追思与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在“追寻念往迹,六鹢惭宋都”中,作者以六只野鸭的意象,隐喻对故乡的思念与自愧,表现出一种对往日生活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接下来,诗人自嘲“良巳隘”,反映出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表现出对自我局限的反思。
“寄我千里目,筇枝尚堪扶”则是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冀与坚持,尽管艰难,但依然愿意向前看,寄托了对生活的希望。而“何由返我室,小径遵芋区”则再次强调了对故乡的渴望与归属感,整个诗作在这种情感的交织中,展现出一种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生涯一茅屋:生活在简陋的茅屋中,表现出诗人简朴的生活状态。
- 物役忘万殊:生活琐事让人忘却了世间的种种纷扰。
- 再为东诸侯:再次为东部的诸侯服务,暗示对权力的依附。
- 作军蒐被庐:参与到军队的征集工作中,表明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蟠委崎岖”,形象地描绘山势的蜿蜒。
- 对仗:全诗多处用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核心在于抒发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茅屋:象征着简朴与艰难的生活。
- 六鹢:代表着乡愁和对过去的追思。
- 筇枝:象征着支撑与希望,尽管艰难仍然向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自和》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叶梦得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六鹢”象征着什么?
- A. 家庭
- B. 乡愁
- C. 事业
- D. 友谊
-
“生涯一茅屋”中的“茅屋”指的是什么样的居所?
- A. 富丽堂皇的府邸
- B. 简陋的草屋
- C. 豪华的别墅
- D. 现代的公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叶梦得《自和》与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简朴生活的认同与对故乡的思念,叶梦得更加注重个人内心的挣扎,而杜甫则侧重于对社会动荡的反映。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叶梦得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