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

时间: 2025-01-27 03:50:35

交错剩筹觥。

散尽歌笙。

大江披发钓醒醒。

日暮苍山风共雨,打碎浮萍。

一片乱蛩鸣。

萤火幽明。

深沈院落寂无星。

整顿南窗秋事了,细写黄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
交错剩筹觥。散尽歌笙。大江披发钓醒醒。日暮苍山风共雨,打碎浮萍。一片乱蛩鸣。萤火幽明。深沈院落寂无星。整顿南窗秋事了,细写黄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写了交错的酒杯和残余的歌声,似乎在宴席之后的寂寞中,江水似乎轻轻拂动着,仿佛在喧闹中,钓醒了沉醉的人。傍晚时分,苍山的风雨交加,打碎了浮萍,伴随着一片杂乱的虫鸣,萤火虫的微光在幽暗中闪烁。深沉的院落里,星星也显得寂寞无光。整理好南窗的秋事,细心地描写着黄庭的景象。

注释:

  • 交错:交织、错杂。指酒杯和歌声交错在一起。
  • 剩筹觥:剩下的酒杯。觥指酒杯,筹指筹码,暗示宴席将尽。
  • 披发:披散开来,形容江水的流动。
  • 钓醒醒:用钓竿醒来,形容人从醉态中苏醒。
  • 苍山:指远处的青山,表现自然景色。
  • 浮萍:水面漂浮的植物,象征着随波逐流、无所依靠。
  • 蛩鸣:蝈蝈的鸣叫声,表达秋夜的寂静。
  • 萤火幽明:指萤火虫微弱的光亮,创造出宁静的氛围。
  • 深沈院落:深邃、寂静的庭院,表示孤独的感觉。
  • 整顿南窗秋事了:整理南窗前的秋事,表现对季节变迁的感慨。
  • 细写黄庭:细致描绘黄庭的景象,黄庭指的可能是古代的一种理想境界或居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鸿,生于当代,致力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与研究。他的作品多受传统文化影响,注重对自然与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创作背景:

《浪淘沙》是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分创作的,诗人感受到季节的变迁和内心的孤寂,借助自然的景象表达自身的情感。

诗歌鉴赏:

《浪淘沙》是一首充满秋意的抒情词,诗人在词中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丰富的想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孤独的深刻感悟。开篇的“交错剩筹觥”,描绘了一场宴会的结束,酒杯与歌声的余韵交织在一起,给人一种喧闹后归于宁静的感觉。接着,诗人用“日暮苍山风共雨”展现了秋天的苍凉与自然的无常,雨与风的交织仿佛在打碎浮萍,象征着生命的脆弱与无奈。随后,诗中出现的“萤火幽明”在黑暗中闪烁,既代表了希望,也暗示了孤独的存在。最后,通过“整顿南窗秋事了,细写黄庭”,诗人显得更加沉静,似乎在整理内心的思绪,细致描绘出心中的理想境界。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交错剩筹觥:描绘宴席散去后,酒杯依然交错,暗示喧嚣已去。
  2. 散尽歌笙:歌声消散,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3. 大江披发钓醒醒:江水如披发般轻柔,打破了沉醉的状态。
  4. 日暮苍山风共雨:傍晚的苍山,风雨交加,暗示秋天的萧瑟。
  5. 打碎浮萍:浮萍象征着漂泊与无根,暗示人生的苦闷。
  6. 一片乱蛩鸣:虫鸣声打破了宁静,体现出秋的主题。
  7. 萤火幽明:微弱的萤火虫光,象征着夜晚的孤寂。
  8. 深沈院落寂无星:深邃的院落中没有星光,增加了孤独的气氛。
  9. 整顿南窗秋事了:整理窗前的秋景,表现对时光的感慨。
  10. 细写黄庭:细致描绘理想的境界,反映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江水比作披发,形象生动。
  • 拟人:江水和浮萍的描绘,赋予了它们生命。
  • 对仗:词中多处使用对称结构,增强了音乐感和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对秋天的感伤以及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酒杯:象征欢聚与离别。
  2. 江水:象征生命的流逝和无常。
  3. 苍山:代表自然的伟大与人类的渺小。
  4. 浮萍:象征漂泊与无根的生活。
  5. 萤火虫:象征微弱的希望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浪淘沙》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秦鸿
    • C. 杜甫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浮萍”象征什么?

    • A. 安定
    • B. 漂泊与无根
    • C. 富贵
    • D. 快乐
  3. “日暮苍山风共雨”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特点?

    • A. 春天
    • B. 夏天
    • C. 秋天
    • D. 冬天

答案:

  1. B
  2. B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 《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 《浪淘沙》与《天净沙·秋思》:两者均表达了对秋天的感慨,但《天净沙·秋思》更具孤独感,意象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现代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