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申年封州自正旦雨至元宵不止》
时间: 2025-01-10 21:52:0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壬申年封州自正旦雨至元宵不止
人图作元夜,剪纱累红莲。
天欲下膏泽,万瓦飞流泉。
烧灯雨何损,不过市井喧。
春若无此雨,从谁觅丰年。
痴儿騃女临管弦,见雨不止意缺然。
百知灯光祗照夜,山下一犁知几钱。
人间万事有轻重,况是作止当从天。
白话文翻译
在壬申年,正月初一到元宵节期间,雨水不断。
人们原想在元夜庆祝,剪裁纱帛,堆叠红莲。
天上似乎要降下丰沛的雨水,万瓦房顶上流淌着泉水。
即使在雨中点燃灯笼又有什么损害,只是市井的喧闹而已。
如果春天没有这场雨,丰收的年景又该从哪里寻找呢?
那些痴傻的孩子、愚笨的女孩在乐器前徘徊,看到雨不停落,心中感到失落。
人们只知灯光照亮夜晚,山下的一犁又能值多少钱呢?
人世间的万事都有轻重之分,更何况是这场雨的来与去,终究要顺应自然。
注释
- 壬申年:指的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年份,具体可以查找壬申的年份。
- 元夜:指的是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
- 膏泽:丰润的雨水,滋润大地。
- 市井喧:指市集的喧闹声。
- 痴儿騃女:指那些天真无邪的孩子和较为愚蠢的女孩。
- 百知:表示许多人的认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生卒年不详),字子华,号白山,宋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为题材,表达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元旦至元宵期间,正值雨季,作者以雨为引,抒发对节庆的感慨以及对自然与人事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形式上采用了古典诗词的韵律,字句凝练,意象丰富。全诗通过描写元宵节期间的雨景,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思考。开头几句通过描绘人们节日的欢庆活动,透露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然而随着雨水的降临,这种欢愉似乎又被打断了。诗人通过“烧灯雨何损”一语,指出即使有雨,也无法影响节日的气氛;而后又在“春若无此雨”中,反思了雨水与丰收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孩子们的失落感,传达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雨水虽然影响了节日的欢庆,但却是春天生长所需的滋润。在最后两句中,诗人总结了人世间的轻重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了人们应当顺应天意。整首诗在欢庆与失落、喧闹与宁静之间游走,展现了诗人深邃的思考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人图作元夜,剪纱累红莲:人们想要在元宵节欢庆,准备装饰品。
- 天欲下膏泽,万瓦飞流泉:天空似乎要下大雨,屋顶上水流如泉。
- 烧灯雨何损,不过市井喧:即使下雨,点燃的灯笼也无损节日的热闹。
- 春若无此雨,从谁觅丰年:春天要是没有这场雨,丰收的年景又从何而来?
- 痴儿騃女临管弦,见雨不止意缺然:孩子们在乐器旁徘徊,看到雨不停落,感到无趣。
- 百知灯光祗照夜,山下一犁知几钱:很多人只知道灯光照亮夜晚,但田间一犁又能值多少钱呢?
- 人间万事有轻重,况是作止当从天:世间万事都有轻重,节气的变化更应顺应自然。
-
修辞手法:诗中使用了比喻、对仗等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现力。
-
主题思想:诗的主题在于强调人们应顺应自然规律,理解生活中的得失与丰盈,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雨:象征着生命的滋润与丰收,同时也带来了节日的失落感。
- 灯笼:象征着节日的欢庆与人们对光明的向往。
- 孩子与乐器:代表了纯真与无忧无虑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元夜”指的是哪个节日?
- A. 清明节
- B. 中秋节
- C. 元宵节
- D. 端午节
-
诗中提到的“膏泽”是指什么?
- A. 干旱
- B. 丰润的雨水
- C. 冰雪
- D. 旱灾
-
“春若无此雨,从谁觅丰年”体现了怎样的情感?
- A. 失落
- B. 愤怒
- C. 期待
- D. 理解
答案:
- C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诗作,描绘春天的美景与感怀。
- 《静夜思》:李白的经典诗作,探索思乡之情。
诗词对比:
- 与唐诗《夜泊牛津》相比,郑刚中的诗歌更注重自然与人事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各类诗词分析与研究的学术文章和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