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寅十月二十二日孟坚理旧箧见纯老送行诗有见及语因次其韵三首 其三》

时间: 2025-01-26 07:29:20

窜流今六载,无复望天朝。

象魏阙云远,宝陀山匪遥。

音书时有继,风义未全凋。

只有猕猴性,年来亦渐调。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窜流今六载,无复望天朝。
象魏阙云远,宝陀山匪遥。
音书时有继,风义未全凋。
只有猕猴性,年来亦渐调。

白话文翻译

这段时光已流逝六年,再也无法期望回到天朝(指理想的生活或故乡)。
像魏国的阙楼那样遥远,宝陀山却并不遥远。
音信偶尔相继,风义(友情与道义)却未曾完全衰退。
只有猕猴的性情,随着岁月也渐渐变得温和。

注释

  • 窜流:流逝、流转。
  • 天朝:指理想的朝代或故乡。
  • 象魏阙云远:比喻事物的遥远,魏阙是古代魏国的城门。
  • 宝陀山:地名,指代某一具体的山。
  • 音书时有继:指音信的互通仍时常存在。
  • 风义:指友情和道义。
  • 猕猴性:比喻性情,猕猴性情多变,这里指人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光,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主要以诗歌创作而著称。其诗风格清新,常以自然景物和生活体验为题材。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诗人离别之际,表达了对故乡和朋友的思念之情,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个人生活变迁的无奈心境。

诗歌鉴赏

李光的《丙寅十月二十二日孟坚理旧箧见纯老送行诗有见及语因次其韵三首 其三》以其简练而又深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友情的珍视。首句“窜流今六载”开篇即以时间的流逝引入主题,将读者的思绪引向对过去的回忆与现实的反思。接下来的“无复望天朝”则进一步深化了对理想与现实之间落差的感受,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无奈和失落。

“象魏阙云远,宝陀山匪遥”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感。魏阙遥远,象征着难以企及的目标,而宝陀山却在眼前,暗示着现实的平淡与无奈。诗中提到的“音书时有继”,则让人感受到尽管身处异地,友谊与联系仍然存在,这种情感的温暖在孤独中显得尤为珍贵。

最后两句“只有猕猴性,年来亦渐调”将诗的情感推向了高潮,猕猴象征着人性中的变化和复杂,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种种磨砺让人的性情逐渐变得温和。这不仅是对自身的反思,也是一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窜流今六载”:流逝的时光已经有六年。
    • “无复望天朝”:再也无法期待理想的生活。
    • “象魏阙云远”:比喻理想的距离如远云。
    • “宝陀山匪遥”:现实的存在却并不遥远。
    • “音书时有继”:偶尔收到音信。
    • “风义未全凋”:友情与道义并未完全消失。
    • “只有猕猴性”:人性复杂多变。
    • “年来亦渐调”:随着时间的推移,性情逐渐变得温和。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理想与现实进行对比,增强情感表达。
    • 对仗:在句式上形成对称,增强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时光的流逝与人性的变化,反映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友情的珍惜,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淡然。

意象分析

  • 时间:象征着流逝与变化。
  • 理想与现实:通过“天朝”与“宝陀山”的对比,揭示了人生的无奈。
  • 猕猴:象征人性,表现复杂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光的《丙寅十月二十二日孟坚理旧箧见纯老送行诗有见及语因次其韵三首 其三》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 A. 对理想生活的怀念
    • B. 对故乡的思念
    • C. 对友情的珍视
    • D. 以上皆是
  2. 诗中提到的“宝陀山”象征什么?

    • A. 理想生活
    • B. 现实的存在
    • C. 友谊
    • D. 时光的流逝

答案

  1. D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李光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都是表达对离别的感伤,但李光更强调时间的流逝与人性的变化,而杜甫则更侧重于对亲情的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李光的诗歌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