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州歌头(美人足)》
时间: 2025-02-04 15:28:2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六州歌头(美人足)
作者:刘过 〔宋代〕
洛浦凌波,为谁微步,轻尘暗生。
记踏花芳径,乱红不损,
步苔幽砌,嫩绿无痕。
衬玉罗慳,销金样窄,
载不起盈盈一段春。
嬉游倦,笑教人款捻,微褪些跟。
有时自度歌声,悄不觉微尖点拍频。
忆金莲移换,文鸳得侣,
绣茵催衮,舞凤轻分。
懊恨深遮,牵情半露,
出没风前烟缕裙。
知何似,似一钩新月,
唛碧笼云。
白话文翻译
在洛浦的水边轻轻行走,
这轻盈的脚步究竟是为了谁呢?
记得那踏花的芳香小径,
纷飞的花瓣并没有影响它的美丽;
在青苔铺就的幽静台阶上走过,
嫩绿的草地上没有留下痕迹。
那轻纱般的衣衫衬托着她的纤细,
金色的鞋子太小,
无法承载她那盈盈的春色。
游玩久了,忍不住笑着让人轻轻地挽留,
鞋跟也微微地脱落了一些。
有时我自弹自唱,
不知不觉中轻轻地拍打着节拍。
回忆着金莲的轻巧步伐,
燕子和鸳鸳找到了伴侣,
绣好的草席上衣袖轻轻分开,
舞动着如凤的身姿。
心中深藏的惆怅,
牵挂的情感半露在风中,
裙摆在风前如烟般飘逸。
这又如同一弯新月,
隐约渲染着碧蓝色的云朵。
注释
- 洛浦:指洛水的岸边,古代诗人常用此地描写美景。
- 凌波:形容轻盈的步伐,如水面轻轻掠过。
- 踏花芳径:指踩在花瓣铺成的小路上,充满春意。
- 金莲:古代女性的足部装饰,代表着美丽与优雅。
- 绣茵:指绣花的席子,象征华丽与奢华。
- 新月:象征着美好、希望和青春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过,字仲明,号景斋,宋代诗人,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诗作多描绘生活中的细腻情感,风格清新婉约。刘过的作品常常借用自然景物抒发内心情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六州歌头(美人足)》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年代。诗中通过描绘女性的优雅足迹,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细腻感悟。
诗歌鉴赏
《六州歌头(美人足)》是一首充满春意与柔情的词作。通过对景物和情感的细腻描绘,刘过将女性的优雅与自然之美融为一体。开篇“洛浦凌波,为谁微步”,引人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的追寻。接着,通过对花径、青苔、金莲等意象的描写,诗人将女性的轻盈与自然的美好结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景象。整首诗情感细腻,尤其是对“嬉游倦,笑教人款捻”的描绘,展现了女性的娇羞与温柔,使人感受到一种恍惚的美感。
此外,诗中反复出现的“春”字,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在描绘女性的同时,诗人也在抒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结尾“似一钩新月,唛碧笼云”,更是将诗的意境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既有景,又有情,令人心驰神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洛浦凌波,为谁微步:在洛水边轻轻行走,这样的步伐究竟是为了谁呢?引发读者的思考。
- 记踏花芳径,乱红不损:记得走过铺满花瓣的小径,纷乱的花瓣并没有影响到美丽的景色。
- 步苔幽砌,嫩绿无痕:在青苔铺成的幽静小道上行走,嫩绿的草地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
- 衬玉罗慳,销金样窄:轻纱衣衫衬托着她的纤细,金色的鞋子却显得太小,无法承载她的美丽与春色。
- 嬉游倦,笑教人款捻:游玩久了,忍不住笑着让人轻轻挽留。
- 有时自度歌声,悄不觉微尖点拍频:有时我自弹自唱,不知不觉中轻轻拍打着节拍。
- 忆金莲移换,文鸳得侣:回忆着金莲的轻巧步伐,燕子与鸳鸳找到了伴侣。
- 绣茵催衮,舞凤轻分:绣好的草席上衣袖轻轻分开,舞动着如凤的身姿。
- 懊恨深遮,牵情半露:心中深藏的惆怅,牵挂的情感半露在风中。
- 出没风前烟缕裙:裙摆在风中如烟般飘逸,生动形象。
- 知何似,似一钩新月,唛碧笼云:这景象就像一弯新月,隐约渲染着碧蓝色的云朵,意境深远。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性的足迹比作水波,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嬉游倦,笑教人款捻”,赋予景物以情感。
- 对仗:如“衬玉罗慳,销金样窄”,工整而富有韵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蕴含了对爱情的细腻感悟。通过女性的优雅足迹,诗人展现了生活的柔美与细腻,体现了对生命与自然的热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洛浦:象征着宁静与美丽的自然环境。
- 凌波:表现了女性的优雅与轻盈。
- 金莲:代表古代女性的美丽与高贵。
- 新月:象征着希望与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洛浦凌波”为何而微步?
- A. 为了游玩
- B. 为了爱情
- C. 为了自然
- D. 为了春天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金莲”象征着__。
-
判断题: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错)
答案
- B
- 美丽与高贵
- 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秦观的《鹊桥仙》
诗词对比
- 《如梦令》:同样描绘女性之美,却更侧重于内心情感的细腻和对爱情的渴望。
- 《鹊桥仙》:通过星河与爱情的结合,展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风格上更为抒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教程》
- 《刘过诗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