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引》
时间: 2025-04-28 13:32:4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家傲引
作者:洪适 〔宋代〕
二月垂杨花糁地。荻芽迸绿无际。
细雨斜风浑不避。青笠底。
三三两两鸣桹起。新妇矶边云接袂。
女儿浦口山堆髻。一拥河豚千百尾。
摇食指。城中虚却鱼虾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二月时节,柳树垂下嫩芽,花瓣洒落在地,芦苇新芽绿意盎然,春雨细细飘洒,微风轻拂,渔民们在水面上撑起小船,划动桨声响起。岸边的新妇正忙着接鱼,女儿们则在岸边整理着发髻,一起捕捉河豚,兴致盎然,手指摇动,城里的鱼虾市场却空荡荡的。
注释
- 糁:意为洒落,指花瓣落在地上。
- 荻芽:指芦苇的新芽。
- 青笠:指渔民所戴的青色斗笠。
- 鸣桹:指划船时桨声的鸣响。
- 新妇:指新婚的妇女。
- 接袂:意为接住衣袖,形容动作优雅。
- 河豚:一种鱼类,此处指捕获的对象。
- 城中虚却:意指城里的鱼虾市场冷清,没有生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洪适(生卒年不详),字德明,号慎斋,南宋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情感真挚,语言清新,擅长描写渔家生活,体现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俗文化。
创作背景
《渔家傲引》创作于春季,正值农历二月,正是渔民忙于捕捞的时节。此时,气候温和,万物复苏,渔民们开始了新一年的捕鱼生活,诗人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和场景刻画,展现了渔家生活的乐趣和春天的气息。
诗歌鉴赏
洪适的《渔家傲引》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春天的渔家生活,给人一种生动的画面感。诗的开头“二月垂杨花糁地”,细腻地描绘了春季柳树的状态,花瓣如雨洒落,给人以柔和的视觉印象。接着“荻芽迸绿无际”,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生动的绿色象征着生命的复苏。
在描写渔民生活时,诗人通过“青笠底”与“三三两两鸣桹起”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仿佛能听到水面上划桨的声音,感受到渔家的宁静与快乐。接下来的“新妇矶边云接袂”与“女儿浦口山堆髻”,不仅展现了妇女们的忙碌身影,也流露出生活的温馨和亲密。
最后一句“城中虚却鱼虾市”则以对比的手法,展现了渔民繁忙的生活与城里冷清的鱼市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渔民们在自然和生活中找到的乐趣与丰硕的收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二月垂杨花糁地:二月的柳树低垂,花瓣洒落在地上,春意盎然。
- 荻芽迸绿无际:芦苇的新芽绿意盎然,延绵不绝,生机勃勃。
- 细雨斜风浑不避:细雨斜斜下,微风轻轻吹拂,渔民们毫不在意。
- 青笠底:渔民们戴着青色斗笠,形成独特的渔家风貌。
- 三三两两鸣桹起:几位渔民划动小船,桨声响起,生动而富有节奏感。
- 新妇矶边云接袂:新婚的妇女在岸边忙碌,动作优雅。
- 女儿浦口山堆髻:女儿们在河口整理发髻,展现出生活的情景。
- 一拥河豚千百尾:热闹的捕获场面,河豚成堆,渔民们的喜悦。
- 摇食指:兴奋地摇动手指,表达捕获的乐趣。
- 城中虚却鱼虾市:与城中冷清的鱼虾市场形成对比,渔家生活的繁忙与市场的萧条形成鲜明对照。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自然景物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结合。
- 对仗:如“新妇矶边云接袂”和“女儿浦口山堆髻”,展现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赋予自然界以生命,如“细雨斜风浑不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渔家生活的热爱与赞美,展现了渔民们在自然中劳动与生活的乐趣,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美好景象。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春天的到来,生命的复苏。
- 雨:象征滋润,给生命带来希望。
- 青笠:代表渔民的身份与生活。
- 河豚:象征丰富的渔获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渔家生活?
- A. 一月
- B. 二月
- C. 三月
- D. 四月
-
诗中的“青笠”指的是:
- A. 渔船
- B. 渔民的斗笠
- C. 鱼虾
- D. 柳树
-
诗中提到的“河豚”代表了什么?
- A. 不幸
- B. 丰富的捕获
- C. 伤感
- D. 寂寞
答案
- B. 二月
- B. 渔民的斗笠
- B. 丰富的捕获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舟唱晚》:唐代诗人温庭筠的作品,描绘了渔家晚归的景象。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名作,描绘春天夜晚江边的美丽景色。
诗词对比
-
《渔舟唱晚》(温庭筠)
- 主题:描绘宁静的渔家生活,展现自然之美。
- 语言:清新、婉约,富有音乐感。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主题:表现春天的柔美与人间的思念,情感深沉。
- 语言:优美、华丽,意境悠远。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自然与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