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景 至后日初长》

时间: 2025-01-26 23:36:33

至后晴堪定,阳来蔼未央。

是虽年已晚,最喜日初长。

自报黄钟动,谁将弱线量。

荒寒无刻漏,宿昔已昏黄。

天上开南陆,人间入寿乡。

鲁阳惊昨梦,辛苦系扶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至后晴堪定,阳来蔼未央。
是虽年已晚,最喜日初长。
自报黄钟动,谁将弱线量。
荒寒无刻漏,宿昔已昏黄。
天上开南陆,人间入寿乡。
鲁阳惊昨梦,辛苦系扶桑。

白话文翻译:

在这最后的晴天里,阳光温暖而和煦。
尽管已经是年底,最让我高兴的是白昼开始变长。
自报黄钟的声音响起,谁来测量那微弱的光线?
在这荒寒的冬天,时间仿佛没有流逝,昨夜也已变得昏黄。
天上南方的陆地开放,人间进入了长寿的家园。
鲁阳惊醒于昨夜的梦,辛苦的努力系在了扶桑树上。

注释:

  • 黄钟:古代一种乐器,象征着乐声或时间的报时。
  • 弱线:指微弱的光线,形容冬日阳光的柔和。
  • 荒寒:形容冬天的寒冷和荒凉。
  • 宿昔:昨夜,指的是夜晚的时光。
  • 鲁阳:可能指鲁国的阳光,象征希望和光明。
  • 扶桑:传说中的神树,象征着长寿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辰翁,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作多以自然景色和人生感悟为主题,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冬季,反映了诗人在年末时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表现了人对春天的向往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冬季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阳光和春天的期盼。开篇通过描绘晴天和和煦阳光,展现了冬日的温暖。接着诗人感慨年末的到来,虽然时光流逝,但白昼的延长让他感到欣喜,象征着希望的回归。诗中提到“黄钟”与“弱线”,不仅是对时间流逝的感慨,更体现了诗人对音乐和光明的敏感。最后,通过“鲁阳”和“扶桑”两句,诗人将个人的梦想与自然的永恒相结合,表现了对未来的美好向往。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时间流转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至后晴堪定”描绘了冬季的晴天,给人以温暖的感觉。
  • “阳来蔼未央”表达了阳光的温和,似乎永不停息。
  • “是虽年已晚,最喜日初长”,诗人尽管意识到年末,但对日渐增长的白昼感到欣慰。
  • “自报黄钟动”意指时间的流逝,黄钟的鸣响似乎在提醒着人们。
  • “谁将弱线量”暗示光线的微弱,展现出冬日的寒冷。
  • “荒寒无刻漏”则强调了冬天的漫长和时间的静止。
  • “天上开南陆”象征着希望,暗示着新生事物的到来。
  • “人间入寿乡”则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鲁阳惊昨梦”表现了对美梦的追求。
  • “辛苦系扶桑”则隐喻了对长寿和幸福的向往。

修辞手法

  • 诗中运用了对仗修辞,如“荒寒无刻漏,宿昔已昏黄”。
  • 使用了象征,如“扶桑”象征长寿与希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冬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未来美好的向往,体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阳光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阳光:象征温暖与希望。
  • 黄钟:象征时间的流逝与音乐的节奏。
  • 扶桑:象征长寿与美好的未来。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钟”代表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植物
    C. 一种饮食

  2. 诗人对冬季的态度是怎样的? A. 绝望
    B. 期待春天的到来
    C. 感到温暖

  3. “鲁阳”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希望与光明
    B. 过去的美梦
    C. 冷酷的现实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陶渊明与刘辰翁的作品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陶渊明更注重田园的宁静,而刘辰翁则在冬景中寻求光明和温暖,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辰翁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