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岘山怀古》

时间: 2025-04-28 04:32:36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

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岘山怀古
李白 〔唐代〕

访古登岘首,凭高眺襄中。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
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


白话文翻译:

登上岘山,访问古迹,向高处眺望襄阳的风光。
天空晴朗,远处的山峰清晰可见,水流退去,留下光秃的沙滩。
在这里,我看见玩弄珠子的游女,饮酒后怀念山中的朋友。
感叹这秋天的情怀,长松树在夜风中发出低语。


注释:

字词注释:

  • 岘山:位于今湖北省,是古代著名的山脉之一。
  • 襄中:指襄阳地区,古代名城。
  • 弄珠:玩弄珠子,指游女嬉戏的情景。
  • 醉酒:形容饮酒后的状态,表现出对友人的思念。
  • 长松:指高大的松树,常用来象征高洁和坚韧。
  • 鸣夜风:夜晚风吹松树,发出声响,意象优雅。

典故解析:

  • 山公:可能指代王维的诗歌作品中的“山中人”,表现出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
  • 游女: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往往象征着青春和美好。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世称“诗仙”。他以豪放、奔放的个性和浪漫主义的诗风著称,作品以抒情和壮丽的自然景观为主。

创作背景:

《岘山怀古》创作于李白游历岘山时,受山水之美和历史遗迹的启发,表达了对古人和友人的怀念。


诗歌鉴赏:

《岘山怀古》通过描绘岘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遗迹,展现了李白对古代文化的深厚情感。首句“访古登岘首”,开篇便引入主题,表现出诗人对历史的追溯;接下来“凭高眺襄中”,则通过高处的视野,展现了襄阳的壮丽景色,暗含对历史的敬仰。

“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两句则描绘了清澈的天空与远处山峰的轮廓,以及因水流退去而显露的沙滩,形成一种开阔而又孤寂的境象。此时的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展现出一种对过往的感怀。

“弄珠见游女,醉酒怀山公”,诗人因游女的嬉戏而酒醉,心中又想起了山中的朋友,情感更加深沉。最后两句“感叹发秋兴,长松鸣夜风”,在秋天的氛围中,长松在夜风中低吟,营造一种凄清而又蕴含哲理的情感氛围,展现出诗人对生命、友谊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风格清丽,情感真挚,体现了李白在自然与人文交融中所感受到的无限遐思和深厚的历史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访古登岘首:表明诗人登上岘山,追寻古代的遗迹。
  2. 凭高眺襄中:从高处向襄阳的方向眺望,描绘出壮丽的景色。
  3. 天清远峰出:天空晴朗,远处的山峰清晰可见。
  4. 水落寒沙空:水流退去,留下了空荡荡的沙滩,展示寂寥之感。
  5. 弄珠见游女:形象地描绘游女嬉戏的场景,生动有趣。
  6. 醉酒怀山公:表达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不禁让人想起过去的友人。
  7. 感叹发秋兴:因感受到秋天的气息,激起思古之幽情。
  8. 长松鸣夜风:描写长松树在夜风中的低吟,形成优美的意境。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长松鸣夜风”,比喻自然的声音。
  • 对仗:如“天清远峰出,水落寒沙空”,对称美感。
  • 意象:如“游女”“寒沙”,增强了诗的情感和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的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友人的思念,展现出一种孤独而又高远的情感,体现了李白特有的浪漫主义精神。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岘山: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游女:代表青春与活力。
  • 松树:象征坚韧和高洁,常与高尚的品格联系在一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岘山怀古的作者是谁?

    • A) 杜甫
    • B) 李白
    • C) 王维
  2. “弄珠见游女”中的“游女”主要指什么?

    • A) 游客
    • B) 玩弄珠子的女子
    • C) 诗人的朋友
  3.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欢乐
    • B) 怀古
    • C) 愤怒

答案:

  1. B) 李白
  2. B) 玩弄珠子的女子
  3. B) 怀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望岳》

诗词对比:

  1. 李白《岘山怀古》与王维《山居秋暝》

    • 都描写了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但李白更强调历史的追忆,而王维则侧重于宁静的生活哲学。
  2. 李白与杜甫的怀古情怀

    • 两人都通过自然景色来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但李白的情感更加奔放,而杜甫则更为沉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李白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