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抱琴出南楼,气爽浮云灭。
松风吹天箫,竹路踏碎月。
后山鹤唳定,前浦荷香发。
境寂良夜深,了与人间别。
白话文翻译:
抱着琴从南楼走出,空气清爽,浮云消散。
松风吹奏着天上的箫声,竹林小路踏碎了月光。
后山的鹤叫声已停止,前面的水边荷花的香气飘散开来。
夜色静谧,深邃良夜,感觉与人间完全隔绝。
注释:
- 抱琴: 指怀抱着琴,古代文人常以琴为伴,象征清雅与闲适。
- 南楼: 指诗人所处的楼阁,可能是指一种高远的境界。
- 气爽: 形容空气清新、凉爽。
- 松风: 松树的风声,象征自然的乐音。
- 天箫: 这里指随风而来的自然声音,如同箫声一般。
- 竹路: 指通往竹林的小路,象征清幽的环境。
- 碎月: 指月光被竹林的影子打碎,营造出一种梦幻的意境。
- 鹤唳: 鹤的鸣叫声,常象征高洁。
- 荷香: 荷花的香气,象征清新与美好。
- 境寂良夜: 指宁静的夜晚,良夜即美好的夜晚。
- 了与人间别: 表达与世俗的隔绝,追求一种超然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群玉,唐代诗人,以其清新雅致的风格著称。他的诗歌常常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一种脱俗的情怀。
创作背景:
《山中秋夕》写作于秋天的一个晚上,诗人可能是在山中独自吟咏,感受自然与内心的融合。该诗反映了唐代士人追求隐逸生活的理想,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世俗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山中秋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秋夜山中的宁静与美好。诗人从南楼走出,抱着琴,感受到空气的清新与浮云的消散,给人一种清爽宜人的感觉。随着松风的吹动,似乎自然中的音符在耳边回响,增添了诗的音乐感。接着,竹路的描写让人感受到夜的梦幻,月光在竹林间的变化,呈现出一种幽静而神秘的氛围。后山的鹤声与前浦的荷香交相辉映,形成了一幅完美的秋夜画面。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诗人的情感相结合,表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最后一句“了与人间别”更是将这种超然之感推向高潮,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与对自然的向往。通过对比人与自然的关系,诗人展现出一种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理想,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抱琴出南楼: 描述诗人携琴走出楼阁,象征着对艺术与自然的向往。
- 气爽浮云灭: 通过清新的空气和无云的天空,营造出宁静的氛围。
- 松风吹天箫: 松林中的风声如同天上的乐器,突显自然的和谐。
- 竹路踏碎月: 竹林小路在月光下的景象,构建一种梦幻般的环境。
- 后山鹤唳定: 鹤的叫声代表着一种高洁与清静,提示诗人身处的自然环境。
- 前浦荷香发: 荷花的香气令人沉醉,象征秋天的美好。
- 境寂良夜深: 夜色深邃,环境宁静,强调了诗人的孤独感。
- 了与人间别: 诗人渴望与世俗隔绝,向往独立与自由。
修辞手法:
- 比喻: 通过“松风吹天箫”比喻自然的声音。
- 拟人: 赋予自然事物以人的情感和动作,如“鹤唳”。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如“气爽浮云灭”与“松风吹天箫”。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诗人追求与世俗隔绝的理想,体现了唐代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琴: 象征文人雅趣与内心的宁静。
- 松风: 代表自然的音律与和谐。
- 竹路: 体现清幽的环境。
- 鹤: 象征高洁与孤独。
- 荷花: 代表美好与纯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抱琴出南楼”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世俗的追求
B. 对自然的向往
C. 对友谊的珍惜 -
“松风吹天箫”中的“天箫”指的是什么?
A. 一种乐器
B. 自然的声音
C. 诗人的琴声 -
诗人最后一句“了与人间别”表达了怎样的情绪?
A. 对生活的留恋
B. 对世俗的厌倦
C. 对友人的思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士》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李群玉的《山中秋夕》都描绘了秋天的自然景色,但王维更注重诗意的描绘与静谧的心境,而李群玉则更加强调与世俗的隔绝与自然的融入。两者都表现了文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在情感基调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群玉诗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