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花慢 朱鱼》
时间: 2025-01-11 01:23:1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木兰花慢 朱鱼
作者: 张克家 〔近代〕
杖藜花下步,听匝匼,水中声。正溽暑初收,新凉乍到,流火三庚。
凭阑一泓洗眼,见朱鱼唯唯出茭菱。大有濠梁意兴,点头庄叟持平。
研脂涂抹烂银。莹十二,墨痕黥。
忆茧纸朝阳飞潜变化,小试鲲鹏。
衣被已无宏愿,但风流文采耀人睛。
艳羡临渊徙倚,不同鲂婢思烹。
白话文翻译
在花下拄着拐杖散步,听见水中隐隐的声音。正值酷暑刚刚过去,初秋的凉意忽然到来,烈日依然炙烤着大地。
倚着栏杆,眼前一片清澈的水面,看到朱鱼在水中悠然游动,心中不由得生出许多兴致,像那位老者在池边悠闲地钓鱼。
用研磨的脂粉轻轻涂抹,如同涂抹着闪亮的银色,十二分的晶莹透亮,墨痕如同刺青。
回忆起那纸鸢在朝阳下飞舞的变化,仿佛小试着鲲鹏的宏伟。
衣着已经没有了宏大的志向,仅仅是风流的文采在眼前闪耀。
羡慕那些在水边徘徊的人,不同于那些鱼肆意被做成美味的女子。
注释
- 杖藜: 拄着拐杖,藜是指一种植物,这里用作拐杖的材质。
- 匼: 交错、重叠的样子,形容水声隐隐。
- 流火三庚: 指三伏天,天气炎热。
- 朱鱼: 红色的鱼,象征生动活泼。
- 濠梁: 指池塘的桥梁,涉及到闲适的情景。
- 研脂: 磨制的脂粉,形容细腻的化妆。
- 鲲鹏: 大鹏鸟,象征志向高远。
- 鲂婢: 鲂鱼,形容在水中的女子,思考她们被做成美食的命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克家(1882-1941),原名张子华,近现代诗人,生于湖南,后移居上海。其作品多表现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木兰花慢 朱鱼》创作于近现代,正值社会变革之际,诗人通过描绘自然与人事,表达对生活的感悟与反思,尤其是对个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思考。
诗歌鉴赏
《木兰花慢 朱鱼》是一首描绘夏秋交替之际的诗作,诗人在自然景象中流露出一种悠然自得的心境。开篇以“杖藜花下步”引入,描绘出诗人倚靠拐杖的宁静状态,仿佛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恬淡的生活气息。接着,诗人感受到水中声响的细腻,暗示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
在“凭阑一泓洗眼”中,诗人用清澈的水面来洗涤心灵,朱鱼的出现则进一步增强了生动的意象,使得静谧的环境中充满了活力。诗人以“研脂涂抹烂银”描绘细腻的美丽,映衬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而后,诗人回忆起纸鸢在朝阳中飞舞的画面,象征着年轻时的理想与追逐,尽管现在已无宏愿,但他依然在意境中找寻风流与文采。最后一联中的“艳羡临渊徙倚”则表现了对生活状态的感慨,渴望与自然融为一体,而不是成为他人手中的食材,隐含着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在细腻的描绘中,流露出一种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智慧,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杖藜花下步: 诗人以拐杖支撑,表现出一种淡泊的生活状态。
- 听匝匼,水中声: 细腻的水声,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正溽暑初收: 暑气渐退,象征时间的流逝。
- 新凉乍到,流火三庚: 新的凉意带来舒适,流火形容夏日的炎热。
- 凭阑一泓洗眼: 倚靠栏杆,清澈的水面如同洗净眼睛,象征心灵的澄明。
- 见朱鱼唯唯出茭菱: 朱鱼的出现增添生机,象征生命的活力。
- 大有濠梁意兴: 诗人感受到钓鱼的悠闲,表达内心的惬意。
- 研脂涂抹烂银: 化妆的细致与美丽,暗示对美的追求。
- 忆茧纸朝阳飞潜变化: 对过往理想的追忆,象征生命的变化。
- 衣被已无宏愿: 生活中不再有理想的追求,反映现实的无奈。
- 但风流文采耀人睛: 仍然追求文采与风流的美好。
- 艳羡临渊徙倚: 对水边生活的向往,表达对自由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朱鱼象征着生机与活力。
- 拟人: 水声如同诉说,表现了自然与人的互动。
- 对仗: 各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以及在现实生活中对美与理想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朱鱼: 代表生命之美,象征着自然的活力。
- 水: 象征清澈与宁静,代表心灵的净化。
- 纸鸢: 代表理想与追求,隐喻年轻时的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朱鱼”象征什么?
- A. 美食
- B. 活力与自由
- C. 梦想
- 答案: B
-
诗人通过何种意象表现对生活的感悟?
- A. 水
- B. 风
- C. 山
- 答案: A
-
诗中提到的“鲲鹏”象征什么?
- A. 高远的理想
- B. 现实的无奈
- C. 对美的追求
- 答案: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现了对生活的感悟,但更多的是在战乱中的忧国情怀;而张克家的《木兰花慢 朱鱼》则聚焦于自然与个人的内心世界,展现了另一种生活的态度。
参考资料
- 《古典诗词鉴赏》
- 《近现代诗人传记》
- 《唐诗宋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