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蒯司录归京》

时间: 2025-01-11 12:48:59

早年闻有蒯先生,二十余年道不行。

抵掌曾论天下事,折腰犹悟俗人情。

老还上国欢娱少,贫聚归资结束轻。

迁客临流倍惆怅,冷风黄叶满山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蒯司录归京 徐铉 〔唐代〕

早年闻有蒯先生,二十余年道不行。 抵掌曾论天下事,折腰犹悟俗人情。 老还上国欢娱少,贫聚归资结束轻。 迁客临流倍惆怅,冷风黄叶满山城。

白话文翻译:

早年就听说有位蒯先生,二十多年来他的道义未得推行。 他曾拍手畅谈天下大事,弯腰间领悟了世俗人情。 年老回到故国欢乐减少,贫困中收拾行装轻装归去。 被贬的官员面对流水倍感惆怅,冷风吹过,黄叶覆盖了整个山城。

注释:

字词注释:

  • 蒯先生:指蒯通,汉代著名道家学者。
  • 抵掌:拍手,形容畅谈。
  • 折腰:弯腰,这里指屈服于世俗。
  • 上国:指故国。
  • 归资:指行装。
  • 迁客:被贬谪的官员。

典故解析:

  • 蒯先生:蒯通,汉代道家学者,以博学多才著称。
  • 抵掌曾论天下事:形容蒯通曾有宏大的政治抱负和见解。
  • 折腰犹悟俗人情:指蒯通在世俗中领悟了人情世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铉,唐代诗人,字鼎臣,以诗文著称,风格清新自然,擅长写景抒情。此诗是徐铉为送别蒯司录归京而作,表达了对蒯司录的敬仰和对时局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徐铉在送别蒯司录归京时,感慨蒯司录的才华未得施展,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对时局的忧虑和对友人的不舍。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蒯司录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时局的深刻认识。首联提及蒯司录的才华和未得施展的遗憾,颔联则通过“抵掌曾论天下事”和“折腰犹悟俗人情”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突出了蒯司录的博学和世故。颈联和尾联则通过对蒯司录归京时的情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时局的忧虑。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一首优秀的送别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提及蒯司录的才华和未得施展的遗憾。
  • 颔联:通过两个对比鲜明的画面,突出了蒯司录的博学和世故。
  • 颈联:描述蒯司录归京时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
  • 尾联:通过对蒯司录归京时的情景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抵掌曾论天下事”和“折腰犹悟俗人情”的对比,突出了蒯司录的博学和世故。
  • 拟人:“冷风黄叶满山城”中的“冷风”和“黄叶”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蒯司录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情感和对时局的深刻认识,同时也抒发了对友人未得施展才华的遗憾和对时局的忧虑。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抵掌:拍手,形容畅谈。
  • 折腰:弯腰,这里指屈服于世俗。
  • 冷风:象征着凄凉和孤独。
  • 黄叶:象征着衰老和凋零。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蒯先生”指的是谁? A. 蒯通 B. 蒯彻 C. 蒯越 D. 蒯良

  2. 诗中的“抵掌曾论天下事”形容了什么? A. 蒯先生的政治抱负 B. 蒯先生的文学才华 C. 蒯先生的军事才能 D. 蒯先生的商业头脑

  3. 诗中的“折腰犹悟俗人情”表达了什么? A. 蒯先生的傲慢 B. 蒯先生的谦卑 C. 蒯先生的世故 D. 蒯先生的天真

答案:1. A 2. A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同样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时局的描写,抒发了对国家的忧虑。

诗词对比:

  • 徐铉的《送蒯司录归京》与王维的《送别》:两者都表达了送别友人的情感,但徐铉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时局的忧虑。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铉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徐铉的生平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