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灵鹫山道润禅师院》

时间: 2025-01-25 23:35:43

常恨烟波隔,闻名二十年。

结为清气引,来到法堂前。

薪拾纷纷叶,茶烹滴滴泉。

莫嫌来又去,天道本泠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赠灵鹫山道润禅师院
常恨烟波隔,闻名二十年。
结为清气引,来到法堂前。
薪拾纷纷叶,茶烹滴滴泉。
莫嫌来又去,天道本泠然。

白话文翻译

我常常怨恨烟波将我们隔开,听闻您的名声已有二十年。
我特地结伴而来,寻求清净的气息,终于来到了您的法堂前。
捡拾纷飞的落叶,煮茶时泉水滴滴作响。
不要嫌弃我来来去去,天道本是如此冷静自如。

注释

  • 烟波:指水面上的烟雾和波浪,形容远距离的隔绝。
  • 闻名:听闻名声,这里指对道润禅师的声望。
  • 清气引:引导清净的气息,指追求一种精神的境界。
  • 法堂:佛教寺庙中讲经说法的地方。
  • :燃料,这里指捡拾落叶作为燃料。
  • 滴滴泉:泉水滴落的声音,形容茶水的清凉和自然。
  • 天道:自然法则,意指宇宙的规律。

典故解析

这首诗中提到的“灵鹫山”是佛教名山,象征着修行和智慧。道润禅师作为一个受人尊敬的高僧,吸引了许多求道者前来学习和参访。诗中表达了对道润禅师的崇敬,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约830—912年),字仲明,号元休,唐代诗人,著名的禅宗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融入佛教思想,反映出他对人生、自然的独特理解。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贯休听闻道润禅师名声后,特意前往灵鹫山的道场所作,表达了对禅师的敬仰和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贯休的《赠灵鹫山道润禅师院》展现了诗人对禅宗的深入理解和对高僧的崇敬。诗的开头以“常恨烟波隔”引入,表现出作者内心的孤独与对道润禅师的仰慕。二十年的等待和思念,通过“闻名”二字,传达出对精神导师的期盼与向往。

接着,诗人通过“结为清气引”表达了自己追求清净、超脱的心志,来到了禅师的法堂,象征着对真理的渴望。在接下来的描写中,诗人通过“薪拾纷纷叶,茶烹滴滴泉”的细腻描写,营造了一种宁静、自然的氛围,表现出禅宗追求的“无为”与“自然”。

结尾的“莫嫌来又去,天道本泠然”则是对人生无常的哲学思考,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在这段文字中,贯休不仅展示了他对道润禅师的敬意,也反映出他对人生、自然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常恨烟波隔:表达诗人对距离的怨恨,情感真挚。
  2. 闻名二十年:强调对禅师的仰慕已久,时间的长度增添了期待感。
  3. 结为清气引:诗人希望通过修行获得清净的精神境界。
  4. 来到法堂前:终于实现了心愿,来到禅师的道场。
  5. 薪拾纷纷叶:描绘自然中的简单生活,象征宁静。
  6. 茶烹滴滴泉:体现了禅宗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的和谐。
  7. 莫嫌来又去:提醒自己和他人不必在意人生的起伏。
  8. 天道本泠然: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理解与接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烟波”比作人与人之间的隔阂。
  • 对仗:如“薪拾纷纷叶,茶烹滴滴泉”,形成和谐的音韵。
  • 拟人:将“天道”赋予情感,增强了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禅宗的追求、对高僧的敬仰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人文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烟波:象征远离与隔绝。
  • 清气:代表清净与智慧。
  • 法堂:象征修行与信仰的场所。
  • 泉水:象征生命的源泉与纯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 A. 白居易
    • B. 贯休
    • C. 李白
    • D. 杜甫
  2. “常恨烟波隔”中的“烟波”指什么?

    • A. 山川
    • B. 水面上的雾气和波浪
    • C. 天空
    • D. 冬雪
  3. 诗中提到的“法堂”是什么地方?

    • A. 学校
    • B. 佛教寺庙中的讲经处
    • C. 王宫
    • D. 书房

答案

  1. B. 贯休
  2. B. 水面上的雾气和波浪
  3. B. 佛教寺庙中的讲经处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了对远方的思念与孤独。
  • 《登高》杜甫: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自然。

诗词对比

  • 贯休与王维的诗作均有自然景物的描写,但贯休更侧重于哲理思考,而王维则多表现内心的抒情。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