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借花名花满山,就中无我亦萧然。如今山静花飞尽,犹有诗人拄杖看。
白话文翻译
山因花而得名,花儿盛开在山间,而在这满山花海中,我却感到孤单。如今山静了,花儿也都凋零了,仍有诗人拄着杖子在此静静观赏。
注释
- 山借花名:山因花而得名,指的是某个特定的山因花的盛开而闻名。
- 满山:形容花开遍布整个山头。
- 无我:没有我自己,表达一种孤独的感觉。
- 萧然:形容心境的清冷与孤寂。
- 花飞尽:花朵凋零殆尽,暗示时光流逝。
- 犹有:依然有,表示尽管花已凋零,仍有诗人存在。
典故解析
这首诗并未直接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看出诗人运用了“山”和“花”的自然意象,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诗人对生命短暂与孤寂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新河,现代诗人,以其细腻的情感和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一个春末夏初的时节,诗人可能在西湖附近的山中徘徊,感受到花开的盛况与随之而来的凋零,因而引发了对孤独与生命的思考。
诗歌鉴赏
《西湖竹枝 其二十二》是一首充满感慨的诗作,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界的深刻对话。诗中通过描绘山花的盛开与凋零,表现了时间流逝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首句“山借花名花满山”直接引入了自然的意象,既描绘了山的美丽景象,又暗含了“花虽美丽,却是短暂”的主题。而“就中无我亦萧然”则将诗人的孤独感与自然的繁华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一种内心的孤寂。随着“如今山静花飞尽”的转折,诗人对过往的追忆与现实的反思愈加明显,最后以“犹有诗人拄杖看”收尾,虽然花已凋零,但诗人仍在静静观察,表现出一种对生命与自然的深刻理解与尊重。这种情感的交织,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意味,激发读者对生命、孤独和自然的思考。
诗词解析
- 第一句“山借花名花满山”:通过“借名”展现了山与花的关系,花的盛开使山显得更加生动。
- 第二句“就中无我亦萧然”:用“无我”来表达诗人在美景中的孤独感,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 第三句“如今山静花飞尽”:花的凋零代表着时间的流逝,带来一种淡淡的哀伤。
- 第四句“犹有诗人拄杖看”:诗人依然存在,象征着对美的追求与对生活的思考,表明即使在凋零中仍能感受到生命的意义。
修辞手法
- 比喻:山因花而得名,隐喻自然界的相互联系。
- 对仗:如“花满山”与“山静花飞尽”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层次感。
- 拟人:将山和花赋予情感,使自然更具生命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感慨与对生命短暂的思考,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寂而又坚定的态度,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流逝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 山:象征着永恒与宁静,代表着自然的大气与深邃。
- 花:象征着美丽与短暂,代表着生命的脆弱与瞬息万变。
- 诗人:象征着观察者与思考者,反映了对生活的深刻理解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山借花名”是什么意思?
- A. 山是以花而得名
- B. 山并无花
- C. 山上的花很少
-
诗人对花的态度是什么?
- A. 赞美
- B. 愤怒
- C. 哀伤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美的追求
- B. 对花的厌倦
- C. 对山的崇拜
答案: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现出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但更强调豪情壮志。
- 杜甫《春望》:与《西湖竹枝 其二十二》相似,也反映了对美好事物的感怀,但更加关注社会现实与时局的悲哀。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魏新河诗集》
- 《古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