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单君范古意六首·农》

时间: 2025-02-04 13:36:20

岁事有丰歉,官税无减除。

谁知山中田,沙土多蒿蒌。

秋来倘有成,犹恐才半租。

或其水旱至,不足偿耰锄。

叹息家百亩,无复三代初。

妻儿忽相问,明朝饮何如。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岁事有丰歉,官税无减除。
谁知山中田,沙土多蒿蒌。
秋来倘有成,犹恐才半租。
或其水旱至,不足偿耰锄。
叹息家百亩,无复三代初。
妻儿忽相问,明朝饮何如。

白话文翻译

年年丰收和歉收的情况不断变化,然而官府的税收却没有减少。谁能想到山里的田地,都是沙土和野蒿。秋天如果有一点收成,仍然担心只能交一半的租金。若是遇到水灾或旱灾,根本无法偿还耕作的成本。感叹我家有百亩良田,却再也没有三代之前的富裕。妻儿忽然问我,明天喝什么呢?

注释

  • 岁事:指农事的情况,丰收与歉收。
  • 官税:指政府征收的税款。
  • 蒿蒌:指野生植物,象征土地贫瘠。
  • :租金,指对土地的租赁费用。
  • 耰锄:指耕作的工具,象征农业劳动。
  • 三代初:指诗人家族在过去的富裕状态。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特别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宋代农村的真实生活状况,尤其是农民对自然灾害和税负的无奈与困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著是宋代的一位诗人,生活在一个农耕社会,作品多关注社会民生,体现出对农民生活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农忙时节,正值秋收季节,反映了诗人对农民生存境况的关心,表现出对自然灾害和官府税负的无奈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单的语言,表达了农民在丰歉交替、自然灾害频繁和重税压迫下的苦涩心情。诗的开头两句指出了丰收与歉收的无常,接着通过对山中田地的描绘,展现了土地的贫瘠和农民的艰辛。诗中描述的秋季收成,虽有一丝希望,却又被沉重的租金和可能的水旱之灾所压制。最后两句,诗人感叹家中田地虽多,却已无法与三代之前的富裕相比,令人心生怅惘。整首诗情感真挚而深沉,既有对现实的无奈,又透出对家庭的关心,展现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深切理解与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岁事有丰歉:年年农事中总有丰收和歉收,这反映了自然条件的多变。
  2. 官税无减除:虽然农民的收成不稳定,官府的税收却没有减少,显示了农民的困境。
  3. 谁知山中田:谁能知道山里的田地状况,暗示外人对农民生活的无知。
  4. 沙土多蒿蒌:山地的土地贫瘠,生长着野生植物,象征农田的不适合耕作。
  5. 秋来倘有成:秋天若有收成,暗含对未来的微薄希望。
  6. 犹恐才半租:即使有收成,仍担心只能交一半的租金,显示出经济压力。
  7. 或其水旱至:如果遭遇水灾或旱灾,农民的生活将更加艰难。
  8. 不足偿耰锄:收成根本不足以偿还耕作的成本,反映了农民的苦楚。
  9. 叹息家百亩:感叹自己有百亩良田,却没有昔日的富裕。
  10. 无复三代初:不能再像三代之前那样富裕,表达对过往美好生活的怀念。
  11. 妻儿忽相问:妻子和孩子突然问我。
  12. 明朝饮何如:明天要喝什么,体现了生活的困惑与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丰收与歉收的对比,反映了农民生活的艰难。
  • 象征:沙土与蒿蒌象征土地的贫瘠与农民的困境。
  • 拟人:将妻儿的询问拟人化,表达了家庭生活的温情与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农民的生存状态,表现了对自然灾害与重税的无奈,同时流露出对家庭生活的关心与对过去富裕生活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丰歉:象征农事的无常,反映自然对人类生存的影响。
  • 沙土:象征贫瘠的土地,代表农民的困境。
  • :收获的季节,带有希望与失落的双重含义。
  • 家百亩:象征拥有的土地,却暗含无法维持的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本诗中提到的“官税”是指什么?

    • A. 农民的收入
    • B. 政府征收的税款
    • C. 农作物的产量
  2. 诗中提到的“沙土多蒿蒌”主要是指什么?

    • A. 土地肥沃
    • B. 土地贫瘠
    • C. 农作物丰收
  3. 诗人感叹“无复三代初”,是对什么的怀念?

    • A. 过去的家庭
    • B. 过去的富裕生活
    • C. 过去的农作物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杜甫
  • 《田家》白居易

诗词对比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农民的苦难与国家动荡,表现了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怀。两首诗都通过描写自然和生活的艰辛,传达出诗人对农民生存境遇的同情与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