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阁》

时间: 2025-01-10 21:59:51

匆匆相见,懊恼恩情太薄。

霎时云雨人抛却。

教我行思坐想,肌肤如削。

恨只恨、相违旧约。

相思成病,那更潇潇雨落。

断肠人在阑干角。

山远水远人远,音信难托。

这滋味、黄昏又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匆匆相见,懊恼恩情太薄。
霎时云雨人抛却。
教我行思坐想,肌肤如削。
恨只恨相违旧约。
相思成病,那更潇潇雨落。
断肠人在阑干角。
山远水远人远,音信难托。
这滋味黄昏又恶。

白话文翻译:

匆忙间我们相见,我感到懊恼,因为我们的感情太过淡薄。
转瞬之间,云雨却将人抛弃。
这让我无论行走还是坐着都在思念,仿佛肌肤被削弱一般。
我只恨我们违背了旧时的约定。
思念已成病,何况这潇潇细雨又在落下。
在栏杆角落,断肠人在默默神伤。
山远水远,人也远,音信难以寄托。
这种滋味在黄昏时分更加难忍。

注释:

  • 匆匆:形容见面时间短暂。
  • 恩情太薄:指彼此的感情淡薄。
  • 云雨:比喻情感的瞬息变化,或指离别。
  • 行思坐想:形容思念之情无处不在。
  • 肌肤如削:形容思念导致的心痛,仿佛身体也受到伤害。
  • 相违旧约:指未能遵守以前的约定。
  • 相思成病:形容思念成疾,无法自拔。
  • 断肠人:形容心中极度悲伤的人。

典故解析:

  • “云雨”:古代常用以比喻情感的短暂和离别的悲苦。
  • “断肠人”:这一形象在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寓意因思念而心痛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柳永,字耆卿,号宗元,宋代著名词人,以其词风婉约、情感细腻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男女情爱,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凤凰阁》创作于柳永晚年,正值其情感经历的沉淀期,诗中流露出对往昔情感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情感的复杂态度。

诗歌鉴赏:

《凤凰阁》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现了作者对爱与离别的深刻思考。开篇“匆匆相见”便引入了对短暂相聚的惋惜,接着通过“霎时云雨”表明感情的瞬息万变,仿佛一场未尽的梦。作者在词中使用了极具感官性的描写,如“肌肤如削”,让读者感受到思念的深入骨髓,身体与心灵的双重折磨。随着情感的加深,作者对旧约的追忆愈加清晰,这不仅是对个人情感的反思,也是对社会变迁中人际关系脆弱的感慨。

“相思成病”一句道出了思念的无奈与苦楚,仿佛思念本身成为一种病态,无法自拔。“断肠人在阑干角”则进一步强化了孤独与无助的形象,阐释了深秋时节黄昏的萧瑟,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整首诗情感深沉,字句之间流露出一种无奈与惆怅,让人心头一紧,令人印象深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匆匆相见:强调见面的短暂与匆忙。
  • 懊恼恩情太薄:感叹感情的淡薄使相见显得遗憾。
  • 霎时云雨人抛却:形容情感如云雨般瞬间消逝。
  • 教我行思坐想:思念无处不在,令人难以逃避。
  • 肌肤如削:思念的痛苦让身体感到不适。
  • 恨只恨相违旧约:对未能履行的约定感到懊恼。
  • 相思成病:思念已成为一种病态,痛苦不堪。
  • 那更潇潇雨落:细雨加重了思念之情。
  • 断肠人在阑干角:孤独的人在栏杆旁默默伤感。
  • 山远水远人远:距离的遥远使得音信难以寄托。
  • 这滋味黄昏又恶:黄昏时分更添痛苦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病痛,增强了情感的强烈。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增加诗的感染力。
  • 对仗:如“山远水远人远”,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爱情的惋惜和思念,表达了因短暂相聚而产生的深刻感情,以及对旧时光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对爱情脆弱与无常的深切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雨:象征情感的无常与变化。
  • 阑干:象征孤独与思念的地方。
  • 黄昏: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情感的沉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柳永的《凤凰阁》主要描绘了什么主题?

    • A. 友情
    • B. 爱情
    • C. 乡愁
  2. 诗中“相思成病”意在表达什么?

    • A. 思念的欢乐
    • B. 思念的痛苦
    • C. 思念的无聊
  3. 诗中提到的“云雨”是用来比喻什么?

    • A. 短暂的情感
    • B. 永恒的爱
    • C. 友谊的变迁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柳永的《凤求凰》与《凤凰阁》:两首作品均表现了对爱情的追忆,但《凤求凰》更强调对理想爱情的向往,而《凤凰阁》则表现了对短暂相聚的惋惜和无奈。

参考资料:

  • 《诗词鉴赏》, 作者:张华
  • 《宋代词人研究》, 作者:李明
  • 《古诗词选读》, 作者: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