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司业挽歌二首》
时间: 2025-01-10 23:03:0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崔司业挽歌二首
作者:张说
海岱英灵气,胶庠礼乐资。
风流满天下,人物擅京师。
疾起扬雄赋,魂游谢客诗。
从今好文主,遗恨不同时。
象设存华馆,威仪下墓田。
凤池伤旧草,麟史泣遗编。
帷盖墟烟没,干旌陇日悬。
古来埋玉树,流恨满山川。
白话文翻译
海岱之地英俊的灵气,胶庠所传的礼乐是富饶的资源。
风流人物遍布天下,杰出的人才多出于京师。
急速地写下扬雄的赋,灵魂游荡于谢客的诗篇。
从今以后好文的人主,留下的遗憾是未能同时共处。
象征着华馆的设立,威仪降于墓田之上。
凤池感伤旧日的草木,麟史为遗留的典籍而泣泪。
帷盖在荒烟中消失,干旌在陇上日影悬挂。
古往今来埋藏的玉树,流出的恨意遍布山川。
注释
字词注释
- 海岱:指海和岱山,象征着广阔的天地。
- 胶庠:古代的学校,特指传承礼乐的地方。
- 风流:才华横溢的文人。
- 扬雄:汉代著名的辞赋家。
- 谢客:指谢灵运,南朝诗人。
- 华馆:象征高雅的文化殿堂。
- 凤池:古代文人聚集的地方,象征着文化的繁荣。
- 麟史:指珍贵的书籍,象征文化的传承。
- 玉树:比喻才华横溢的人。
典故解析
- 扬雄与谢客:两位历史上有名的文学家,代表了文人的才华与气节。
- 凤池与麟史:象征着昔日的辉煌与如今的遗憾,反映了文化的延续与消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说,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闻名。他在朝中任职,善于写作,尤其擅长律诗和绝句,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人文情怀。
创作背景
《崔司业挽歌二首》为悼念崔司业而作,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思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反映了唐代文人对友人逝去的惋惜和对文化的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悲悼的口吻开篇,描绘了海岱之地的英才和胶庠传承的礼乐,展示了文化的广阔与深厚。通过对风流人物的赞美,张说不仅回顾了往昔的辉煌,也暗含了对当下文人气象的思考。接下来的两联,通过对扬雄和谢客的提及,诗人表达了对文才的向往和对时间无情的感叹,反映出“才子”的孤独与遗憾。
后半部分的意象则更为沉重,描绘了象征着文人精神的华馆与墓田之间的对比,强调了文化的脆弱与历史的不可逆转。特别是“凤池伤旧草,麟史泣遗编”,不仅是对才华的怀念,更是对古代文人精神的追思,表现出诗人对文化的深切关怀与哀伤。
整首诗结构严谨,用词考究,通过丰富的意象与典故,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反映了唐代文人的风采与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岱英灵气:描绘天地间的英才,显示出文化的广阔。
- 胶庠礼乐资: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礼乐是文化的基础。
- 风流满天下:赞美文人风采,表明才华横溢者的众多。
- 人物擅京师:指出京城是人才的聚集地。
- 疾起扬雄赋:提到扬雄的赋作,暗示文才的急速崛起。
- 魂游谢客诗:谢客的诗歌让人向往,体现文学的魅力。
- 从今好文主:即使文人依然存在,遗憾总是相伴。
- 遗恨不同时:感叹不能与优秀的人同时相处。
- 象设存华馆:华馆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
- 威仪下墓田:展现了文化精神的无形威严。
- 凤池伤旧草:感伤往昔的辉煌,象征逝去的岁月。
- 麟史泣遗编:珍贵的典籍流泪,表现对文化的追忆与珍惜。
- 帷盖墟烟没:描绘文化的消失,带来无尽的惋惜。
- 干旌陇日悬:象征文人精神的永恒。
- 古来埋玉树:传达出对才华被埋没的不满与遗憾。
- 流恨满山川:显示出对文化流失的痛心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凤池”与“麟史”比喻文化的象征,增加诗的深度。
- 对仗:整首诗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音乐感与节奏感。
- 拟人:对“麟史泣遗编”的描写,使得文化的遗失更具情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逝去文人和文化的怀念与哀思,表现了唐代文人对历史的反思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英灵气:象征着英才的聚集。
- 礼乐:象征着中华文化的根基。
- 华馆:代表着高雅的文化殿堂。
- 凤池:象征昔日的辉煌与繁荣。
- 麟史:象征着珍贵的文化遗产。
- 玉树:象征着才华与文化的消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以下哪一项不是诗中的意象? A. 凤池
B. 玉树
C. 书房 -
张说的《崔司业挽歌二首》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逝去文人的怀念
B. 对历史的赞美
C. 对自然的描绘 -
“风流满天下”中“风流”是指什么? A. 诗歌
B. 才子
C. 美景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张说的《崔司业挽歌二首》更侧重于哀悼与怀念,而李白则表达了对生活的豪情与洒脱。两首诗在情感基调上有明显的差异,分别反映了不同的诗人风格与人生观。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