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魏四落第还乡》
时间: 2024-10-16 14:23:3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魏四落第还乡
岑参〔唐代〕
东归不称意,客舍戴胜鸣。
腊酒饮未尽,春衫缝已成。
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
魏侯池馆今尚在,犹有太师歌舞台。
君家盛德岂徒然,时人注意在吾贤。
莫令别后无佳句,只向垆头空醉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送别朋友魏四时的惆怅心情。诗人归乡却心情不畅,旅馆里传来戴胜鸟的鸣叫。腊酒尚未喝完,春天的衣衫却已缝好。长安的柳树春天快要来了,而洛阳的梨花已经开了。魏侯的池馆依然存在,太师的歌舞台仍在。君家的盛德难道是徒有其表,时人对我的贤能何以不在意呢?不要让我们分别后再无佳句,只能在酒坛旁空自沉醉。
注释:
- 东归:指向东边归乡。
- 不称意:心情不如意。
- 客舍:旅馆。
- 戴胜:一种鸟,鸣声悦耳。
- 腊酒:腊月所酿的酒,通常指过年时的美酒。
- 春衫:春天穿的衣服。
- 长安:唐朝的都城,象征繁华。
- 洛阳:古代名城,梨花象征美好。
- 魏侯:指魏四的家庭背景。
- 太师:古代官职,指的是权势人物。
- 盛德:指君家的德行。
- 吾贤:指自己被他人忽视的才华。
- 佳句:指美好的诗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岑参(约715年-770年),字子美,号白石,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以豪放、奔放的风格著称。他的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常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人的深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岑参与友人魏四分别之际,魏四因落第而归乡,诗人借送别抒发对友人的关怀与惆怅,也反映出他对时局的感叹与思考。
诗歌鉴赏:
《送魏四落第还乡》是一首深具情感的送别诗,诗人通过对魏四落第归乡的描绘,抒发了对友人的关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的开头“东归不称意,客舍戴胜鸣”,就直截了当地表达了诗人归乡的失落之情,伴随着戴胜鸟的鸣叫,形成了一种孤独而落寞的氛围。
接下来的“腊酒饮未尽,春衫缝已成”则通过对酒与衣的描写,展现出时间的流逝与季节的变迁,暗示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与不舍。长安与洛阳的对比,既表现了繁华与美丽,又反映出离别后的空虚感。最后几句则通过对君家盛德的赞美,表达了对友人未来的期望,同时也对自己未被重视的才华感到无奈,充满了对现实的无力感。
整首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展现了岑参深厚的诗歌功底与对人生的独特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东归不称意:归乡的心情并不愉快。
- 客舍戴胜鸣:在旅馆中,戴胜鸟鸣叫,衬托孤独。
- 腊酒饮未尽:过年时的酒尚未喝完。
- 春衫缝已成:春天的衣服已缝好,暗示时间的流逝。
- 长安柳枝春欲来:长安的柳树春天快要来了。
- 洛阳梨花在前开:洛阳的梨花已经开了,春天的美丽。
- 魏侯池馆今尚在:魏侯的池馆依然存在。
- 犹有太师歌舞台:太师的歌舞台仍在,暗指繁华的背影。
- 君家盛德岂徒然:君家的美德难道是徒有其表?
- 时人注意在吾贤:时人对我的才华不以为然。
- 莫令别后无佳句:希望分别后仍能留下美好的诗句。
- 只向垆头空醉眠:只希望在酒坛旁沉醉入眠,表达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衫与时间的流逝联系,隐喻人生的变化。
- 对仗:如“长安柳枝春欲来,洛阳梨花在前开”,形成对称美感。
- 排比:通过列举表现心情的复杂性与多重感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友人的关怀与惆怅,反映了人生无常、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自身才华被忽视的无奈,最后寄望于友人未来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戴胜鸟:象征孤独与思念。
- 腊酒:代表过往的欢乐与现在的失落。
- 春衫:象征新的开始与美好未来。
- 长安、洛阳:象征繁华与美丽的理想生活。
- 盛德:象征品德与社会地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东归不称意”的意思是: A. 归乡心情愉快
B. 归乡心情不愉快
C. 归乡很快
D. 归乡很慢 -
“腊酒饮未尽”中的“腊酒”指的是: A. 冬天酿的酒
B. 春天酿的酒
C. 夏天酿的酒
D. 秋天酿的酒 -
诗中提到的“长安”和“洛阳”主要象征: A. 乡村
B. 繁华与美丽
C. 战争
D. 贫穷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送友人》 - 李白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李白
诗词对比:
- 《送友人》:同样表达送别之情,但更加豪放,强调友情。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通过自然景象表现离别的惆怅,更具有画面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