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石林赠湖石次其韵》

时间: 2025-01-26 00:21:52

怪石曾听法,来从不二门。

玲珑浮磬韵,斑驳古苔痕。

池月岩边上,春云水面屯。

微尔能辍赠,此意向谁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怪石曾听法,来从不二门。玲珑浮磬韵,斑驳古苔痕。池月岩边上,春云水面屯。微尔能辍赠,此意向谁论。

白话文翻译:

奇特的石头曾聆听佛法,来自那唯一的门径。它玲珑剔透,仿佛能发出磬的声音,表面斑驳,留下了古老的苔藓痕迹。月光照在岩石旁的池水上,春天的云朵在水面上聚集。你如此微小却能停止赠予,这份心意又能向谁诉说呢?

注释:

  • 怪石:奇特的石头,这里指湖石。
  • 不二门:佛教术语,意为唯一的门径,这里指石头的来源独特。
  • 玲珑:形容石头精致剔透。
  • 浮磬韵:比喻石头仿佛能发出磬的声音。
  • 斑驳:色彩杂乱,这里指石头表面的苔藓痕迹。
  • 古苔痕:古老的苔藓留下的痕迹。
  • 池月:月光照在池水上。
  • 春云:春天的云朵。
  • 屯:聚集。
  • 微尔:微小的你,这里指湖石。
  • 辍赠:停止赠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孟頫(1254-1322),元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浙江湖州人。他的书画作品影响深远,被誉为“书圣”。这首诗是赵孟頫收到友人谢石林赠送的湖石后所作,表达了对湖石的喜爱和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孟頫在收到友人谢石林赠送的湖石后所作,通过描绘湖石的形态和意境,表达了对湖石的喜爱和对友人的感激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湖石的描绘,展现了其独特的形态和意境。首句“怪石曾听法,来从不二门”,以佛教语言形容湖石的独特性和神圣性。接下来的“玲珑浮磬韵,斑驳古苔痕”,通过视觉和听觉的结合,描绘了湖石的精致和古老。后两句“池月岩边上,春云水面屯”,则通过自然景色的映衬,增强了湖石的意境美。最后两句“微尔能辍赠,此意向谁论”,表达了诗人对友人赠石的感激之情,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怪石曾听法,来从不二门”:怪石象征着独特和神圣,曾听法暗示其与佛教的关联,不二门则强调其来源的唯一性。
  • “玲珑浮磬韵,斑驳古苔痕”:玲珑形容石头的精致,浮磬韵比喻其仿佛能发出声音,斑驳古苔痕则描绘了石头的古老和历史。
  • “池月岩边上,春云水面屯”:池月和春云的描绘,增强了石头的意境美,使其更加生动和富有诗意。
  • “微尔能辍赠,此意向谁论”:微尔指湖石,辍赠表达了对友人赠石的感激,此意向谁论则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玲珑浮磬韵”,将石头比作能发出磬声的乐器。
  • 拟人:如“怪石曾听法”,赋予石头以人的行为和情感。
  • 对仗:如“玲珑浮磬韵,斑驳古苔痕”,通过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湖石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友情的珍视,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孤独和无奈的情感。

意象分析:

  • 怪石:象征独特和神圣。
  • 玲珑:象征精致和美好。
  • 浮磬韵:象征声音的美妙。
  • 斑驳古苔痕:象征古老和历史。
  • 池月:象征宁静和美丽。
  • 春云:象征生机和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不二门”指的是什么? A. 唯一的门径 B. 佛教的门径 C. 石头的来源 D. 石头的形态

  2. “玲珑浮磬韵”中的“浮磬韵”比喻什么? A. 石头的形态 B. 石头的声音 C. 石头的颜色 D. 石头的历史

  3. 诗中的“微尔能辍赠”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友人的感激 B. 对石头的喜爱 C. 对自然的欣赏 D. 对孤独的无奈

答案: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石钟山记》:通过对石钟山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历史的思考。
  • 王安石《石湖》:通过对石湖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赵孟頫的《谢石林赠湖石次其韵》与苏轼的《石钟山记》都通过对石头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历史的思考,但赵孟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孤独的无奈。

参考资料:

  • 《赵孟頫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