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当年真应老,坐断此名邱。
交障锁山定,曲溪依路流。
耸肩擎佛迹,分脚踏龙头。
形胜不可尽,平生偿一游。
白话文翻译:
这时候我真应该老了,坐在这座著名的山丘上。
交错的山障锁住了这片山地,曲曲折折的小溪沿着道路流淌。
我耸起肩膀,支撑着佛教的遗迹,分开脚步,踩在龙的头上。
这优美的山水景色是无法尽数描绘的,我这一生终于实现了这次游览的愿望。
注释:
- 名邱:著名的山丘,指香山寺所在的地方。
- 交障:交错的山障,形容山势的复杂。
- 锁山定:锁住山的静止状态,形容山的坚固和恒久。
- 耸肩擎佛迹:耸起肩膀,支撑佛教的遗迹,暗示与佛教的关系。
- 分脚踏龙头:分开双脚,踩上龙的头,寓意着对自然的尊重和与自然的亲近。
- 形胜:形态优美的山水景色。
典故解析:
“香山”在历史上与佛教有着密切的关系,香山寺是著名的佛教胜地,许多文人墨客对其赞美不已。诗中提到的“佛迹”指的是佛教文化的遗存,体现了对佛教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著,宋代诗人,以诗歌和散文闻名,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诗人游览香山寺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佛教文化的敬仰。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香山寺及其周边自然环境的深厚情感。诗的开头表现了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似乎在自问,人生的意义何在。在坐断名邱的瞬间,他的思绪回到了当年,感叹自己的老去。
接下来的两句,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将山的雄伟与溪水的柔美结合起来,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出自然的和谐美。对“佛迹”的描述不仅展示了香山的宗教文化底蕴,也暗示了他内心的宁静与追求。
最后两句则是对整首诗的升华,诗人感叹这片形胜之地的美丽是无法尽数描绘的,自己这一生终于实现了游览的愿望,表达了对生活的满足与感恩。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当年真应老:感叹时光流逝,隐含人生感悟。
- 坐断此名邱:表达了在这座名山上静坐的心情。
- 交障锁山定:描绘山的复杂与稳固,传达出一种宁静感。
- 曲溪依路流:溪水流动的意象,象征着生命的流逝。
- 耸肩擎佛迹:与佛教的联系,展现了心灵的寄托。
- 分脚踏龙头:象征着对自然的敬畏与融入。
- 形胜不可尽:自然之美无法完全表达。
- 平生偿一游:最终实现了人生的一个愿望,带有满足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山水与人生相提并论,增强诗的意境。
- 对仗:如“耸肩擎佛迹,分脚踏龙头”,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曲溪似乎有生命,流动着,增添了诗的活力。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感慨,体现了一种心灵的宁静与人生的满足。
意象分析:
- 名邱:象征着名胜与历史,是文化的承载。
- 山障:代表了自然的力量与神秘。
- 曲溪: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 佛迹:传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与信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名邱”指的是哪里? a) 一座山
b) 香山寺
c) 一条河 -
诗人为哪种文化感到敬仰? a) 道教
b) 佛教
c) 儒教 -
“耸肩擎佛迹”中的“佛迹”指的是什么? a) 佛教的遗迹
b) 佛教的教义
c) 佛教的仪式
答案:
- b) 香山寺
- b) 佛教
- a) 佛教的遗迹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望岳》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望岳》展现了雄伟壮丽的山川,表现出诗人胸怀壮志的情怀。
- 王维的《鹿柴》则体现了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宁静,强调了人对自然的深入思考。
这些作品在主题和风格上与《到香山寺似僧能子良》有相似之处,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