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竹》
时间: 2024-09-19 21:12:0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洗竹》
作者:白居易 〔唐代〕
布衾寒拥颈,毡履温承足。
独立冰池前,久看洗霜竹。
先除老且病,次去纤而曲。
剪弃犹可怜,琅玕十馀束。
青青复籊籊,颇异凡草木。
依然若有情,回头语僮仆。
小者截鱼竿,大者编茅屋。
勿作彗与箕,而令粪土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冬天的场景,诗人裹着寒冷的被子,穿着温暖的鞋子,站在冰冷的池塘前,长时间观察着洗净霜雪的竹子。首先剪去那些老病的竹子,然后再去掉纤细弯曲的竹子。剪下的竹子虽然可怜,但仍然有十多束。新生的竹子青翠而挺拔,显得与普通的草木不同。它们依然像有灵气似的,诗人回头对随从说话:小的可以用来做鱼竿,大的可以编成茅屋。不要把它们做成扫帚和簸箕,污辱了它们的尊严。
注释
- 布衾:布制的被子,形容寒冷。
- 毡履:毡制的鞋子,形容温暖。
- 冰池:指寒冷的池塘,映衬冬季的凛冽。
- 洗霜竹:洗去霜雪的竹子,象征着生命的顽强。
- 琅玕:指一种珍贵的竹子。
- 籊籊:形容竹子的青翠挺拔。
- 依然若有情:竹子似乎也有感情,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 勿作彗与箕:意为不要将竹子做成扫帚和簸箕,表达对竹子的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他的诗风通俗易懂,善于描写生活细节,关注民生疾苦,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创作背景
《洗竹》创作于白居易晚年,作者在仕途上经历了多次波折,内心对生活有着更深的思考。通过描写竹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风气的关注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诗歌鉴赏
《洗竹》在描绘竹子洗去霜雪的过程中,展现了诗人细腻的观察力和对自然的深厚情感。诗中的竹子象征着纯洁、坚韧和生命力,白居易通过对竹子的描写,表达了他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诗人用“青青复籊籊”来描绘竹子的生机盎然,体现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
此外,诗中提到的“勿作彗与箕,而令粪土辱”,是白居易对竹子用途的思考。竹子不仅是自然的美丽象征,也可以用于生活中,然而诗人更希望竹子能被赋予更高的价值,而不是沦为日常生活的工具,这反映了诗人对艺术品位的追求。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读起来韵律感强,情感真挚,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诗中不仅有对竹子的赞美,也隐含了对人情世故的思考,表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及对自然与人类关系的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布衾寒拥颈:寒冷的被子紧紧裹住脖子,营造出寒冷的气氛。
- 毡履温承足:穿着温暖的毡鞋,形成对比,强调温暖与寒冷的对立。
- 独立冰池前:诗人孤立地站在冰冷的池塘前,显得冷清。
- 久看洗霜竹:长时间注视洗去霜雪的竹子,表现出诗人对竹子的深情。
- 先除老且病:首先去除老弱病竹,象征着对生命的选择与剔除。
- 次去纤而曲:其次去掉细弱弯曲的竹子,显示出诗人对竹子的细致观察。
- 剪弃犹可怜:剪下的竹子依旧让人心疼,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
- 琅玕十馀束:珍贵的竹子还有十多束,反映出竹子的珍贵与美丽。
- 青青复籊籊:新生的竹子青翠而挺拔,显示出生命的活力。
- 颇异凡草木:竹子与普通草木不同,表现出竹子的独特性。
- 依然若有情:竹子似乎仍然有情感,体现出诗人的拟人化手法。
- 回头语僮仆:对随从说话,表现出对竹子的珍视。
- 小者截鱼竿:小竹子可以用来做鱼竿,体现出竹子的实用性。
- 大者编茅屋:大竹子可以用来编茅屋,显示出竹子的多功能性。
- 勿作彗与箕:不要将竹子做成扫帚与簸箕,反映出诗人对竹子的珍惜。
- 而令粪土辱:污辱了竹子的尊严,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保护意识。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竹子比作有情感的存在,增强了诗的意境。
- 拟人:竹子被赋予情感,使其形象更加生动。
- 对仗:全诗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竹子的洗涤与选择,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尊重,珍视自然的情感,同时反映了对社会风气的思考与追求,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子:象征坚韧与高尚,代表着诗人对自然的敬重。
- 冰池:象征严酷的环境,反映出生命的挑战。
- 霜:象征寒冷与凋零,表现出自然的变化。
- 鱼竿与茅屋:反映出竹子的实用性,体现生活的智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布衾寒拥颈”意指: A. 温暖
B. 寒冷
C. 舒适
D. 轻松 -
“勿作彗与箕”表达了作者对竹子的: A. 轻视
B. 珍视
C. 忽视
D. 讽刺 -
诗中提到的“琅玕”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一种植物
C. 一种竹子
D. 一种食物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竹石》——郑燮
- 《题竹石》——李白
诗词对比
《竹石》(郑燮)与《洗竹》在意象上都以竹子为主题,但前者强调竹子的坚韧与不屈,后者则更注重竹子的美与实用,通过对竹子的细腻描写,展示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反思。两首诗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与艺术特点。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