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示侄佐
杜甫
多病秋风落,君来慰眼前。
自闻茅屋趣,只想竹林眠。
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
嗣宗诸子侄,早觉仲容贤。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多病而感受到的秋风凋零的忧伤,朋友的到来让他感到安慰。听说茅屋的生活趣味,诗人只想在竹林中安静地入睡。山谷中云雾缭绕,水流悬挂在篱笆旁。诗人对嗣宗的儿子和侄子们早已认定仲容的贤德。
注释:
- 多病:多病,指诗人身体虚弱,常生病。
- 秋风落:秋风带来凋零之景,暗示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脆弱。
- 君来:指朋友的到来,带来安慰。
- 茅屋:草屋,象征着简朴的生活。
- 竹林眠:想在竹林中安静地休息,表现一种向往自然、追求内心宁静的情感。
- 满谷山云起:描绘出山谷中的云雾,营造出一幅自然的画面。
- 侵篱涧水悬:水流侵入篱笆旁,展现了自然景观的生动。
- 嗣宗:指诗人的宗族,家族后代。
- 仲容贤:仲容是指诗人所知的贤者,表现出对贤才的欣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杜甫的诗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既有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也有对个人生活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他的诗常常反映出社会的苦难及百姓的疾苦,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学价值。
创作背景:
《示侄佐》作于杜甫晚年,时值安史之乱后的社会动荡,诗人感慨多病,身处乱世,内心愈加脆弱而孤独。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借助自然景象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寄托了对亲友的思念与关心。
诗歌鉴赏:
《示侄佐》是一首通过自然景象反映诗人内心感受的作品。诗的开头“多病秋风落”便直接将读者带入了诗人多病的境况,秋天的风似乎带走了生机,也象征着生命的无常。紧接着“君来慰眼前”,朋友的到来让诗人感到了一丝慰藉,展现了友情的温暖与珍贵。
在接下来的描述中,诗人向往茅屋的简单生活和竹林的宁静,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则描绘出一幅生动的自然图景,山云起伏、涧水流淌,象征着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活力,形成了一种对比,突显出诗人在身心疲惫中的渴望和追求。
最后一句提到“嗣宗诸子侄,早觉仲容贤”,不仅表达了对后辈的期望,也反映出诗人对贤才的欣赏与期待,显示出杜甫对家族延续与文化传承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挚的情感,展现了诗人面对生活苦难时的无奈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兼具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特征,展现了杜甫深厚的情感世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多病秋风落:诗人以“多病”自况,秋风的凋零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 君来慰眼前:朋友的到来,让诗人感到一丝温暖与安慰。
- 自闻茅屋趣:听说简朴生活的趣味,反映出诗人对平淡生活的向往。
- 只想竹林眠:渴望在竹林中安静入睡,追求内心的宁静。
- 满谷山云起:描绘山谷中的变化,展现自然的美丽。
- 侵篱涧水悬:水流环绕,生动形象地展现自然景观。
- 嗣宗诸子侄:提到家族后代,表现出对家族的关心。
- 早觉仲容贤:对贤才的欣赏,寄托了对未来的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秋风落”比喻生命的流逝。
- 对仗:如“满谷山云起,侵篱涧水悬”,增添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自然景象的描写赋予了情感,使读者更易产生共鸣。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杜甫在多病与动荡的现实中对平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友情和家族的珍视,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风:象征生命的流逝与无常。
- 茅屋:象征简朴的生活。
- 竹林:象征宁静与自然。
- 山云:象征变化与生机。
- 涧水:象征生命的流动与滋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的字是什么?
- A. 玄宗
- B. 子美
- C. 孟浩然
-
诗中提到的自然景象包括?
- A. 竹林
- B. 沙漠
- C. 海洋
-
诗中“君来慰眼前”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孤独
- B. 安慰
- C. 悲伤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同样反映了杜甫对国家与家庭的深切思考。
- 《月夜忆舍弟》: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与关怀。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与杜甫的沉郁风格形成对比,李白的诗歌更为豪放洒脱,展示了不同的情感表达方式。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生平与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