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千丘市晓行》

时间: 2025-02-04 16:24:07

夜宿三家市,晨征十里程。

竹舆冲雾去,草屐带霜行。

无犬花村吠,有鸡茅店鸣。

湖南真乐土,邻柝莫相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夜宿三家市,晨征十里程。
竹舆冲雾去,草屐带霜行。
无犬花村吠,有鸡茅店鸣。
湖南真乐土,邻柝莫相惊。

白话文翻译:

在三家市过夜,早晨出发走十里的路程。
坐着竹制的车子穿过雾霭,踩着草鞋走在霜上。
没有狗在花村里吠叫,有鸡在茅店里鸣叫。
湖南真是个乐土,邻近的更夫不会让我惊扰。

注释:

  • 夜宿:在夜间住宿。
  • 三家市:地名,指一个小市集。
  • 晨征:早晨出发,征程。
  • 竹舆:用竹子制作的车子。
  • 冲雾:穿过雾气。
  • 草屐:草制的鞋子。
  • 带霜:踩在霜上,清晨时分。
  • 无犬:没有狗。
  • 花村:这里指的是村庄。
  • :鸟鸣或鸡鸣之声。
  • 乐土:美好的地方。
  • 邻柝:邻近的更夫。

典故解析:

“乐土”常用于形容富饶、安宁的地方,汉代诗人陶渊明有“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理想的世外桃源,与诗中描绘的湖南的宁静、和谐相呼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曾伯,生活于宋代,字子游,号元之,主要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描绘自然景致和田园生活,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一次晨行途中写就,表现了作者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诗中描绘的湖南景象,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美。

诗歌鉴赏:

《宿千丘市晓行》是一首描绘晨行的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热爱。全诗以简练清新的语言勾勒出晨曦中的乡村景象,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生动的感觉。开头两句“夜宿三家市,晨征十里程”直接交代了诗人的行程,简洁明了。接下来的“竹舆冲雾去,草屐带霜行”,通过描绘诗人坐在竹舆上,穿行于清晨的雾气中,脚下踩着霜,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清新的氛围。

第三联“无犬花村吠,有鸡茅店鸣”则通过对比,突显了乡村的宁静与生机,狗的吠声通常意味着警觉和打扰,而此处却没有,反而是鸡鸣声,让人感受到一种安宁和自然的和谐。

最后一句“湖南真乐土,邻柝莫相惊”则表达了诗人对湖南这片土地的赞美,认为这里是一个理想的居住之地,连夜间的更夫都不会打扰到他,显示出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景象。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观察,展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自然宁静的向往,体现了宋代诗人对田园诗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夜宿三家市:夜晚在三家市住宿,暗示着行程的开始。
  2. 晨征十里程:早晨出发走十里,描绘了诗人的行走状态。
  3. 竹舆冲雾去:乘坐竹制的车子,穿越晨雾,展现出清晨的意境。
  4. 草屐带霜行:脚下穿着草屐,带着霜,显示出清晨的寒冷。
  5. 无犬花村吠:花村里没有狗叫,传达出宁静的氛围。
  6. 有鸡茅店鸣:有鸡在茅草店里鸣叫,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7. 湖南真乐土:赞美湖南为美好的土地。
  8. 邻柝莫相惊:邻近更夫的敲打声也不会打扰,表现出和谐的环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无犬”与“有鸡”的对比,展现了乡村的安静与生机。
  • 意象:竹舆、草屐、雾、霜等意象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晨景画面。
  • 排比: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向往,对自然宁静的赞美。诗中展现的湖南美景和宁静气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竹舆:象征着自然、简单的交通工具,体现了田园生活的朴素。
  • 草屐:代表了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生活方式。
  • :象征着清晨的神秘与宁静。
  • :暗示了天气的寒冷,体现了早晨的清新感。
  • 鸡鸣:象征着生活的气息和生动的乡村场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竹舆”是什么?

    • A. 一种鸟
    • B. 一种车子
    • C. 一种房屋
  2. 填空题:诗中提到“湖南真__”,这个词表示乐土。

  3. 判断题:诗中有狗在花村里吠叫。(对/错)

答案:

  1. B
  2. 乐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鹿柴》

诗词对比:

李曾伯的《宿千丘市晓行》与王维的《鹿柴》,两者均描绘了自然与田园的美好,但李诗强调宁静的生活氛围,而王诗则更注重山水景观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李曾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