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一作王毂诗)》

时间: 2025-01-11 05:23:05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

意思解释

牡丹(一作王毂诗)

作者: 王睿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牡丹妖艳乱人心,一国如狂不惜金。
曷若东园桃与李,果成无语自成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牡丹的华美与吸引力,令人心神荡漾,甚至一个国家的人们都为之疯狂,不惜花费重金去追求它。与其如此,倒不如东园的桃花和李花,它们虽无声,却能够自成一片阴凉,带来宁静和清幽。


注释:

  • 妖艳:形容美丽而又迷人的样子,带有些许妖冶的色彩。
  • 乱人心:使人心神不宁,心中纷乱。
  • 一国如狂:形容一个国家的人们为之疯狂,到了失去理智的地步。
  • 曷若:何不,表示一种建议与反思。
  • 东园:指东边的园子,可以理解为一个安静的地方。
  • 无语自成阴:虽然没有言语,但自然形成的阴凉之处,给人以舒适。

典故解析:

  • 牡丹:象征富贵、荣华和美丽。传统上被誉为“花王”。
  • 桃与李:常用以比喻平凡却又有其独特价值的事物,桃李自然生长,不需额外的装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睿,唐代诗人,生平不详,文学成就与当时的诗人相较稍显平淡,但其作品常具独特视角和深邃的思想。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盛世,社会上流行追求奢华与美丽的风气。诗人通过对牡丹的描写,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物质的追求与对精神世界的忽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透过对牡丹的描绘,展现了华丽与奢侈的对比。诗中的牡丹不仅仅是花,更象征着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欲望。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诗人却引导读者反思这一追求的合理性。通过“东园桃与李”的提及,诗人传达了对平凡生活的向往,强调在纷繁复杂的世俗中,往往那些无声无息的美丽才是最值得珍惜的。诗中情感的转折使得整首诗充满了哲理的深度,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和选择的思考。王睿在字句间流露出的雅致和深邃,使得这首诗在唐诗中独树一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牡丹妖艳乱人心:描绘牡丹花的美丽,带来心灵的骚动。
  • 一国如狂不惜金:形象地表现出人们对牡丹的疯狂追捧,甚至不惜重金。
  • 曷若东园桃与李:提出反思,认为不如选择自然的、简单的美。
  • 果成无语自成阴:强调自然的美有其独特的价值,宁静的美好无需言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牡丹比作一种奢华的追求,暗喻社会风气。
  • 对仗:前两句与后两句结构对称,形成鲜明对比。
  • 反问:通过“曷若”引发读者思考,增强诗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美的价值,通过对比华丽与平凡,传达出对物质追求的反思,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牡丹:象征华丽与奢侈。
  • 桃与李:象征自然、朴素的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妖艳”的意思是什么?
    A. 美丽
    B. 丑陋
    C. 普通

  2. “曷若东园桃与李”这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对奢华的向往
    B. 对平凡生活的珍视
    C. 对花的赞美

  3. 诗人通过牡丹表达了什么社会现象?
    A. 人们对美的追求
    B. 对物质的无动于衷
    C. 对自然的热爱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王维《山中与幽人对酌》:同样反映了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但从不同的视角展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这两首诗在意象和主题上有交集,但王睿的作品更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反思,而王维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共处。


参考资料:

  • 书目: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3.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