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
时间: 2025-04-29 04:02:41意思解释
过巴东县不泊闻颇有莱公遗迹
原文展示
莱公昔未遇,寂寞在巴东。
闻道山中树,犹余手种松。
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
执版迎官长,趋尘拜下风。
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
白话文翻译
莱公当年未曾遇到,独自寂寞地生活在巴东。
听说山中还有树木,仍然是他亲手种下的松树。
江山培养了许多英俊之士,但礼仪却让英雄受困。
那些官员迎接长官,趋附权贵,低头拜下风。
当年谁是刺史,恐怕未曾识得三公。
注释
- 莱公:指的是莱芜的公子,传说中的人物,象征着隐士。
- 巴东:地名,位于今湖北省,是长江沿岸的一个县。
- 手种松:指亲手种植的松树,象征着个人的志向和追求。
- 江山:指国家的山河,表示环境对人才的培养。
- 豪俊:指才能出众的人。
- 礼数:指社会的礼仪和规矩。
- 执版:指执掌权力的人。
- 刺史:古代地方官员,负责治理一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变,既有豪放洒脱的气质,又有细腻温情的表达。苏轼的一生充满波折,经历了多次贬谪,形成了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苏轼贬谪期间,他在巴东一带经过,感慨于历史遗迹与当下的对比,表达了对莱公未被重用的惋惜与对社会礼仪的批判,同时也反映出他对英雄豪杰常常遭遇困厄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沉郁的基调,表达了诗人对历史人物莱公的惋惜和对当今社会的思考。诗人通过对巴东的描写,展现了隐士的孤独与无奈。在诗的前两句中,苏轼以“寂寞”形容莱公的遭遇,充分体现了个人与时代的矛盾。接下来的描写,提到了莱公手种的松树,既是对他过往的追忆,也是对他坚持理想的认可。
诗中提到“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深刻揭示了社会的现实:即使有才华的人,也常常受到礼仪与权势的束缚,难以施展才华。最后的“当年谁刺史,应未识三公”,则是对历史的反思,表达了对英雄遭遇的无奈与感叹。
整首诗通过对比,突显了莱公的隐忍与社会的冷漠,展现了苏轼对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其情感基调饱含着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社会的批判。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莱公昔未遇:指莱公在历史上没有得到应有的重用。
- 寂寞在巴东:表现莱公孤独的生活境遇。
- 闻道山中树:听说山中还有树木的存在。
- 犹余手种松:这些树仍是莱公亲手种下的,象征理想的坚持。
- 江山养豪俊:国家培养了许多有才华的人。
- 礼数困英雄:社会的礼仪规范却束缚了这些英雄的表现。
- 执版迎官长:指权贵迎接官员的场景,表现了趋附权贵的现象。
- 趋尘拜下风:低头顺从,表现了社会的风气。
- 当年谁刺史:追问当年刺史的身份。
- 应未识三公:暗示当年刺史未必能够识别真正的人才。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如“手种松”象征着理想和追求。
- 引经据典:提及历史人物,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惋惜,对社会礼仪的批判,以及对人才遭遇的不平之感。诗人通过对莱公的描绘,反映出对理想的坚持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深刻的历史观与人生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莱公:象征着理想与抱负。
- 松树:代表坚持与不屈的精神。
- 江山:象征着国家与社会的整体。
- 英雄:代表有才华的人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莱公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孙子
- B. 莱芜的公子
- C. 曹操
-
诗中的“执版”指的是?
- A. 书本
- B. 权力
- C. 官员
-
诗句“江山养豪俊,礼数困英雄”表达了什么?
- A. 对英雄的赞美
- B. 对社会的批判
- C. 对历史的追忆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黄鹤楼》崔颢
- 《登高》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对比,苏轼的诗更注重对社会的反思与历史的思考,而李白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不同诗人对人生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研究》
- 《中国古典诗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