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潜圣 其二》

时间: 2025-01-11 11:59:29

一自渡江津,茫然不记春。

船谙淮上月,马惯洛阳尘。

可去问唐举,未须惭买臣。

终令旧关吏,还似弃繻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王潜圣 其二
一自渡江津,茫然不记春。
船谙淮上月,马惯洛阳尘。
可去问唐举,未须惭买臣。
终令旧关吏,还似弃繻人。

白话文翻译

自从渡过江津,我已茫然不记得春天的情景。
船只已熟悉了淮河上的明月,马儿也习惯了洛阳的尘土。
若有疑问,可以去问唐朝的举人,根本不必为买臣而感到羞愧。
最终老旧的关吏们,依然像被抛弃的织布人一样。

注释

  • 江津:指渡口,这里指的是长江的渡口。
  • 茫然:模糊不清,心中无所依托。
  • :熟悉,了解。
  • 洛阳尘:指洛阳的尘土,形容马儿已经习惯了繁华的环境。
  • 唐举:指唐朝的举人,暗指一个成功的人。
  • 买臣:指历史上某些因受贿而被贬的官员。
  • 关吏:指边关的官吏,负责管理边疆事务。
  • 繻人:指织布的工人,暗喻被抛弃或无用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积,字子堪,号竹溪,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抒发情感,风格自然流畅。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徐积送别朋友王潜圣之际,表达了他对朋友的深情与不舍,以及对人生旅途的思考。诗中提到的江津、淮河、洛阳等地名,反映了当时的地理环境与社会背景。

诗歌鉴赏

《送王潜圣 其二》是一首充满哲思的送别诗,诗人通过描绘渡江和回忆春天的场景,表达了对即将离别友人的不舍与感慨。一开始,诗人以“自渡江津”引入,表现出一种茫然与孤独,似乎在回首往昔时,已经无法再记起那些美好的春日。接着,诗人提到“船谙淮上月,马惯洛阳尘”,通过船与马的意象,展现了他对生活状态的观察与感慨。虽然船与马习惯了各自的环境,但诗人的心情却无法被外界所影响。

随后,诗中提到“可去问唐举”,这句中暗含了对成功人士的羡慕和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唐举在这里象征着一种理想的人生状态,而“买臣”则是对历史上贪污腐败的官员的讽刺,表达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和对理想的渴望。最后一句“终令旧关吏,还似弃繻人”则回归到日常生活的冷酷,表现出一种对时代变迁的无奈。

整首诗在情感上流露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同时也隐含了对社会、人生的思考,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自渡江津:自从渡过江津,诗人开始了新的旅程,象征着新的生活阶段。
  2. 茫然不记春:心中迷茫,已经忘记春天的情景,暗示对过去的怀念。
  3. 船谙淮上月:船已经熟悉了淮河的月色,说明生活的稳定与适应。
  4. 马惯洛阳尘:马儿习惯了洛阳的尘土,象征着繁华与喧嚣。
  5. 可去问唐举:可以去问成功的唐代举人,表现出对成功的向往。
  6. 未须惭买臣:不必为那些贪污的官员感到羞愧,反映出对社会现状的批判。
  7. 终令旧关吏:最终,老旧的边关官吏,象征着无用与被遗弃。
  8. 还似弃繻人:像被抛弃的织布工人一样,表现出对人生境遇的无奈。

修辞手法

  • 对比:将船和马的习惯与诗人的茫然形成对比,突出诗人的孤独感。
  • 象征:唐举象征成功与理想,买臣代表贪婪与腐败。
  • 隐喻:旧关吏与弃繻人隐喻了时代变迁中的无奈与被遗弃的感觉。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浮沉、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人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揭示了个人的渺小与无奈,传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感受。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江津:象征着人生的旅途与变迁。
  2. :代表着美好与希望,诗人对过去的怀念。
  3. :象征生活的流动与适应。
  4. :象征着繁华与尘世的喧嚣。
  5. 唐举:象征成功与理想。
  6. 买臣:代表社会的腐败与不公。
  7. 旧关吏:隐喻被时代抛弃的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唐举”指的是哪个朝代的举人?

    • A. 汉朝
    • B. 唐朝
    • C. 宋朝
    • D. 明朝
  2. 诗人一开始的心情是:

    • A. 高兴
    • B. 茫然
    • C. 忧愁
    • D. 激动
  3. “船谙淮上月”中的“谙”字是指:

    • A. 不熟悉
    • B. 熟悉
    • C. 忘记
    • D. 渴望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赠卫八处士》
  • 李白《送友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赠卫八处士》:同样是送别诗,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与对未来的期待。
  • 《送友人》:李白的送别诗,情感更加奔放,充满豪情壮志。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的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表达方式各有不同,徐积的作品更显内敛与沉思。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