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寿丞相庆七十五首 吴泳 〔宋代〕
渤海兵戈静,全淮版籍归。 红缫蚕繭大,紫擘蟹鳌肥。 柳港添生色,榆关閟杀机。 君王新御殿,莫使谏书稀。
白话文翻译:
渤海地区战事平息,淮河流域的户籍全部归顺。 红色的蚕茧大而饱满,紫色的蟹螯肥美。 柳树环绕的港口增添了生机,榆树关卡隐藏着危险。 君王新建的宫殿,不要让谏言变得稀少。
注释:
- 渤海:指渤海地区,古代中国东北部的一个海域。
- 兵戈静:指战事平息。
- 全淮版籍归:淮河流域的户籍全部归顺。
- 红缫蚕繭大:红色的蚕茧大而饱满。
- 紫擘蟹鳌肥:紫色的蟹螯肥美。
- 柳港:柳树环绕的港口。
- 榆关:榆树关卡。
- 閟杀机:隐藏着危险。
- 君王新御殿:君王新建的宫殿。
- 莫使谏书稀:不要让谏言变得稀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吴泳,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从其诗作中可看出其关心国家大事,对时局有深刻见解。此诗为祝贺丞相七十五岁生日而作,表达了对和平与繁荣的祝愿,以及对君王听取谏言的期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国家可能正处于战乱之后的恢复期,诗人通过诗作表达了对和平与繁荣的向往,以及对君王明智决策的期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和平与繁荣为主题,通过对渤海兵戈静、全淮版籍归的描述,展现了战乱平息后的宁静与归顺。红缫蚕繭大、紫擘蟹鳌肥的描绘,进一步以丰收的景象象征国家的繁荣。柳港添生色、榆关閟杀机的对比,既展现了生机也提醒了潜在的危险。最后两句君王新御殿,莫使谏书稀,直接表达了对君王听取谏言的期望,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渤海兵戈静:描述渤海地区战事平息,象征国家安宁。
- 全淮版籍归:淮河流域的户籍全部归顺,表示国家统一。
- 红缫蚕繭大:红色的蚕茧大而饱满,象征丰收与繁荣。
- 紫擘蟹鳌肥:紫色的蟹螯肥美,进一步以丰收的景象象征国家的繁荣。
- 柳港添生色:柳树环绕的港口增添了生机,展现和平时期的生机。
- 榆关閟杀机:榆树关卡隐藏着危险,提醒潜在的危机。
- 君王新御殿:君王新建的宫殿,象征国家的兴盛。
- 莫使谏书稀:不要让谏言变得稀少,表达对君王听取谏言的期望。
修辞手法:
- 比喻:红缫蚕繭大、紫擘蟹鳌肥,通过丰收的景象比喻国家的繁荣。
- 对比:柳港添生色与榆关閟杀机形成对比,既展现生机也提醒潜在的危险。
- 对仗:渤海兵戈静与全淮版籍归,红缫蚕繭大与紫擘蟹鳌肥,形成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和平与繁荣,通过对战乱平息、国家统一、丰收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愿景。同时,诗人也提醒君王要听取谏言,体现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渤海兵戈静:战事平息的意象。
- 全淮版籍归:国家统一的意象。
- 红缫蚕繭大:丰收与繁荣的意象。
- 紫擘蟹鳌肥:丰收与繁荣的意象。
- 柳港添生色:和平时期的生机意象。
- 榆关閟杀机:潜在危险的意象。
- 君王新御殿:国家兴盛的意象。
- 莫使谏书稀:对君王听取谏言的期望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渤海兵戈静”描述的是什么? A. 战事平息 B. 战事激烈 C. 战事即将爆发 D. 战事持续
-
“红缫蚕繭大”象征什么? A. 战乱 B. 丰收 C. 贫困 D. 灾害
-
“莫使谏书稀”表达的是什么? A. 对君王的不满 B. 对君王听取谏言的期望 C. 对君王的赞美 D. 对君王的批评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表达了对国家安宁与繁荣的向往。
- 王安石《泊船瓜洲》: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切。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吴泳《寿丞相庆七十五首》:两者都表达了对国家安宁与繁荣的向往,但杜甫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战乱的忧虑。
- 王安石《泊船瓜洲》与吴泳《寿丞相庆七十五首》:两者都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关切,但王安石的诗更多地体现了对改革的期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吴泳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词的详细解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吴泳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