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逸句
作者: 元础 〔唐代〕
寺隔残潮去,采药过泉声。
林塘秋半宿,风雨夜深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天的景象:寺庙与残余潮水隔离而去,采药的人经过泉水流淌的声音。秋天的林塘里,夜晚已经过了一半,风雨也随之而来。
注释:
字词注释:
- 寺: 指寺庙,古代佛教、道教的庙宇。
- 隔: 隔离,分开。
- 残潮: 残留的潮水。
- 采药: 采集药材,隐喻寻求自然之道或隐士生活。
- 泉声: 泉水流动的声音,常常象征自然的和谐美。
- 林塘: 林间的小池塘。
- 秋半: 秋季的中期。
- 宿: 留宿,过夜。
- 风雨: 风和雨,常象征变幻的天气。
- 夜深: 夜晚很深,指时间已晚。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更多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感受,体现了唐代诗歌中常见的对自然的热爱与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础,唐代诗人,生活在盛唐时期,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他的诗歌常以简练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意境,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社会动荡与士人隐逸风气交织之时。诗人可能在某次游历中,经过山林溪水,感受秋夜的宁静与清新,从而记录下这一时刻的感受。
诗歌鉴赏:
《逸句》是一首描绘自然美景和情感的诗。诗的开头,诗人以“寺隔残潮去”引入,描绘出一个安静的环境,寺庙与潮水的分离,传达出一种孤寂与远离尘嚣的感觉。接着,通过“采药过泉声”的描写,诗人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声音与生活的气息。药材的采集隐喻了对自然的依赖和对健康生活的向往。
而“林塘秋半宿,风雨夜深来”则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孤独与宁静的氛围。秋天的林塘,带着一丝清冷,夜深时分,风雨交加,似乎在强化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宁静生活的渴望,诗人通过自然景物来折射内心情感,展现出唐代诗人对自然的敏感与细腻的观察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寺隔残潮去: 诗人描绘出一幅宁静的画面,寺庙与潮水的隔离,暗示远离世俗的生活状态。
- 采药过泉声: 通过采药的动作与泉水的声音,传达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意境,表现出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
- 林塘秋半宿: 秋天的林塘中,夜晚的宿留,带有一种悠长的思绪,营造出静谧的氛围。
- 风雨夜深来: 最后一句将气候的变幻与夜晚的深沉结合,暗示着内心的情感波动,增添了一层神秘与孤独感。
修辞手法:
- 对仗: “寺隔残潮去”与“采药过泉声”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 使用“寺”、“潮”、“泉”、“秋”等自然意象,描绘出一个静谧而富有情感的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风雨的变化也暗示了生活的不确定性,增添了诗的深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寺: 象征着宁静和超脱,隐喻着隐士的生活。
- 潮: 代表着时间的推移与自然的变幻。
- 泉: 象征着清新与生命的源泉。
- 秋: 代表着成熟、凋零与思考的季节。
- 风雨: 象征着生活的无常与内心的波动。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寺”指的是什么?
- A. 庙宇
- B. 学校
- C. 市场
- D. 住宅
-
诗句“采药过泉声”中,泉声体现了什么?
- A. 喧闹
- B. 和谐
- C. 恐惧
- D. 烦躁
-
诗中的“风雨”象征着?
- A. 幸福
- B. 变化
- C. 静谧
- D. 热情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 王维
- 《秋夕》-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王维《山中问答》: 与《逸句》一样,王维的诗也常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但更多融入了哲理思考。
- 白居易《秋夕》: 描绘秋天的景象,情感更加细腻,展示出不同诗人对秋意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诗的艺术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