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

时间: 2025-02-04 16:17:46

寺隔残潮去。

采药过泉声。

林塘秋半宿,风雨夜深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寺隔残潮去。
采药过泉声。
林塘秋半宿,
风雨夜深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秋天的夜晚,寺庙隔着残余的潮水静静地流去,采药的途中听到了泉水的声音。林塘中的秋天已经过了一半,风雨交加的夜晚悄然降临。

注释:

字词注释:

  • :寺庙,佛教或道教的宗教场所。
  • :隔开,分开。
  • 残潮:残余的潮水,指潮汐退去后留下的水。
  • 采药:采集药材,古时常有采药的隐士或游人。
  • 泉声:泉水流动的声音。
  • 林塘:树林和池塘,指自然环境。
  • 秋半宿:秋天已经过了一半的夜晚。
  • 风雨:指天气的变化,暗示环境的阴郁。
  • 夜深:夜晚已经很深,时间较晚。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引用,但“采药”一词常与隐士生活相关,暗示作者可能追求隐逸的生活方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元础,唐代诗人,生平资料较少,但其作品常以自然景物和隐逸生活为主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氛围和诗人的个性特征。

创作背景:
在唐代,社会动荡与安定交替,许多文人选择隐居山林,追求清静生活。此诗可能是诗人某次采药归来时的感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喧嚣的逃避。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显忧伤的氛围。开头“寺隔残潮去”,以寺庙和潮水的意象,勾勒出一个孤寂的场景,寺庙象征着宗教的宁静,而残潮则暗示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接下来“采药过泉声”,通过“泉声”这一自然音响,引导读者的思绪,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清冽的泉水和悠远的药香。

“林塘秋半宿”句中,“秋半”暗示着季节的更替,令人感受到生命的无常,秋天的到来又暗示着衰败和结束。而“风雨夜深来”则极具画面感,风雨交加的夜晚让人感到一种孤独与沉重,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整首诗在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融入了作者的情感,展现出对自然的向往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寺隔残潮去:寺庙与潮水的隔离,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表明远离尘嚣的状态。
  • 采药过泉声:采药时听到泉水流动的声音,显得生动而富有动感。
  • 林塘秋半宿:描绘秋天的夜晚,暗示时光已过一半,给人一种夜深人静的感觉。
  • 风雨夜深来:风雨交加的夜晚,烘托出孤独和沉闷的情绪。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寺隔残潮”和“采药过泉”,形成视觉和听觉的对比。
  • 意象:寺庙、潮水、泉声、秋夜都是自然的意象,反映诗人的内心感受。
  • 象征:潮水象征时间的流逝,秋天象征生命的更替。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心灵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对时光流逝和生命无常的感慨,展现了一种隐逸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宁静和精神寄托。
  • 残潮: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无常。
  • 泉声:象征自然的清新与宁静。
  • 林塘:体现自然环境的美。
  • 风雨:象征生活中的困扰与挑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寺隔残潮去”意指什么?
    A. 寺庙与潮水的关系
    B. 寺庙的安静
    C. 潮水的消逝

  2. “秋半宿”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伤感
    B. 期待
    C. 忧愁

  3. 诗中提到的“风雨”象征着什么?
    A. 生活的顺利
    B. 生活中的困扰
    C. 自然的美丽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同样描绘了自然与孤独的主题。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达了隐逸生活与自然的结合。

诗词对比:

  • 元础的“句”与王维的“鹿柴”都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传达出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生命哲理的思考,但王维更多地强调与自然的和谐,而元础则更倾向于孤独与沉静的氛围。
  • 王维的作品常常带有浓厚的哲理性,而元础则在简洁的语言中展现细腻的情感,形成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词典》
  • 《唐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