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父词(其三)
作者:王谌 〔宋代〕
湘妃泪染竹痕班。
风雨连朝下钓难。
春浪急。石矶寒。
买得茅紫味亦酸。
白话文翻译:
渔父在湘江边垂钓,竹子上沾染了湘妃的泪水。
风雨连绵,早晨钓鱼变得困难。
春天的浪潮汹涌而来,石礁上寒意袭人。
虽然买到了茅紫,但味道却是酸涩的。
注释:
- 湘妃泪:指湘妃的眼泪,湘妃是古代传说中因思念而泪流满面的女子,象征着离愁别绪。
- 竹痕班:竹子上留下了泪水的痕迹。
- 风雨连朝:形容风雨不断,整日都在下。
- 春浪急:春季的波浪急促汹涌。
- 茅紫:是一种草药,通常用于调味,意指其味道。
典故解析:
湘妃泪是指《楚辞·离骚》中屈原对湘妃的描述,表现了对故国的思念和离愁。湘妃的泪水象征着对情感的深切感慨,体现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王谌,宋代诗人,字子恺,号惭愧,主要以诗歌和词闻名,作品多描写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
-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诗人身处湘江边时,表达了他对自然的观察与内心情感的交融,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情冷暖和自然变化的感知。
诗歌鉴赏:
这首《渔父词(其三)》以其自然的意象、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江南水乡的细腻观察与感慨。开头的“湘妃泪染竹痕班”立即将读者带入一种忧伤的氛围,湘妃的泪水不仅仅是对人事的感伤,更是对自然和人情的共鸣。接着,诗人通过“风雨连朝下钓难”,体现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暗示了生活中的艰难与无奈。春天本应是生机勃勃的季节,但“春浪急,石矶寒”却又传达出一种冷峻的现实,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助。最后一句“买得茅紫味亦酸”,则通过一种平常的生活细节,突显了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失落。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湘妃泪染竹痕班:描绘了一幅愁苦的画面,竹子上沾染了泪水,象征着思念与悲伤。
- 风雨连朝下钓难:表达了在恶劣天气下,钓鱼变得困难,暗示了生活的艰辛。
- 春浪急,石矶寒:春天的波浪急促,石矶上却感到寒冷,形成鲜明对比,反映诗人内心的孤寂。
- 买得茅紫味亦酸:即使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最终的滋味却是苦涩的,象征着生活的现实与不如意。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湘妃泪比作竹痕,生动形象。
- 对仗:在“风雨连朝”和“春浪急”中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感受与对生活的感慨,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敬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妃泪:象征着思念、愁苦。
- 竹痕:代表着留下的痕迹,暗示着过去的记忆。
- 春浪:象征着生命的力量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湘妃泪”象征什么?
A. 离愁别绪
B. 喜悦的心情
C. 春天的到来 -
“石矶寒”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温暖
B. 寒冷与孤独
C. 热情洋溢 -
“买得茅紫味亦酸”说明了什么?
A. 生活的甜美
B. 生活的苦涩
C. 生活的丰富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渔翁》 by 柳宗元
- 《钓鱼》 by 白居易
诗词对比: 《渔父词》与柳宗元的《渔翁》均以渔为题材,但前者更注重内心情感的表达,而后者则更强调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示了两位诗人在艺术风格上的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
- 《王谌生平与诗词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