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日青龙寺上方(得多字)》

时间: 2025-01-11 05:49:03

上方偏可适,季月况堪过。

远近人都至,东西山色多。

夕阳留径草,新叶变庭柯。

已度清明节,春愁如客何。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明日青龙寺上方
作者: 刘长卿 〔唐代〕

上方偏可适,季月况堪过。
远近人都至,东西山色多。
夕阳留径草,新叶变庭柯。
已度清明节,春愁如客何。

白话文翻译:

在青龙寺的上方,环境偏好,时节也适宜。
不论远近,来的人络绎不绝,山色在东西两边都十分迷人。
夕阳照在小径上的青草上,新叶也在庭院的树上变得翠绿。
清明节已经过去,心中的春愁像客人一样,不知该如何排解。

注释:

  • 上方:指青龙寺的上方,环境优美的地方。
  • 偏可适:环境比较适合,令人舒适。
  • 季月:指季节和月份,这里强调时节的适宜。
  • 远近人都至:指无论远近,前来的人都很多。
  • 夕阳留径草:夕阳照耀着小径上的青草。
  • 新叶变庭柯:新叶在庭院的树上变得更加翠绿。
  • 清明节:指清明节,古代祭扫祖先的传统节日。
  • 春愁如客何:春天的愁绪好比客人,令人无从排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长卿,字景仁,唐代诗人,生于公元709年,卒于公元785年。他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作品多体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清明日青龙寺上方》创作于清明节前后,正值春光明媚之时。诗人身处青龙寺,目睹周围游人如织,感受到春日的美好与清明时节的沉重情绪,因而写下此诗。此时节是缅怀已故亲人的时刻,诗人心中充满了惆怅与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明时节为背景,描绘了青龙寺上方的美丽景色,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内心的春愁。开篇两句,通过“上方偏可适”和“季月况堪过”,表达了青龙寺环境的优越和时节的适宜,给人一种恬淡的感觉。接着,诗人描绘了游人络绎不绝的情景,用“远近人都至”展现出清明节的热闹氛围,增添了生动的画面感。

接下来的两句“夕阳留径草,新叶变庭柯”则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日的美丽。夕阳的余晖洒在小径上的青草上,新叶在庭院的树木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体现了春天的生命力。然而,诗的最后两句“已度清明节,春愁如客何”则将情绪转向沉重,清明节的到来本是祭扫和缅怀的时刻,诗人却感到春愁压在心头,如同一位无处可去的客人,令人感到无奈和惆怅。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刻反映了人对于生死、时间流逝的思考,体现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其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上方偏可适:青龙寺的环境偏好,令人舒适。
  2. 季月况堪过:时节正好,值得在此停留。
  3. 远近人都至:无论远近,前来游玩的人都很多。
  4. 东西山色多:东西两边的山色都十分美丽。
  5. 夕阳留径草:夕阳照耀着小径上的青草。
  6. 新叶变庭柯:新叶在庭院的树上变得更加翠绿。
  7. 已度清明节:清明节已经过去。
  8. 春愁如客何:春天的愁绪像客人一样,令人无从排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愁比作客人,形象地表达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惆怅。
  • 对仗:如“远近人都至,东西山色多”,前后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赋予春愁以人的特性,增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思想是对春天的热爱与对人生命运的感慨。诗人在青龙寺上方欣赏美丽的自然景色,同时又感受到清明节带来的沉重情绪,体现了人与自然、生命与死亡之间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青龙寺:象征宁静的心灵栖息地,代表着诗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也代表着生命的短暂与珍贵。
  • 新叶:象征着生命的复苏与希望,富有生机。
  • 春愁:象征着对逝去时光和亲人的思念,带有淡淡的忧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节日是什么?

    • A. 中秋节
    • B. 清明节
    • C. 端午节
  2. “春愁如客何”中的“客”指的是什么?

    • A. 游客
    • B. 春愁
    • C. 诗人
  3. 诗中描绘的主要景象是?

    • A. 雪山
    • B. 山色与夕阳
    • C. 夜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杜甫《春望》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写自然景色,但更侧重于寂寞与孤独的情感。
  • 杜甫《春望》:在描写春天景色时,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与个人的愁苦。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