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兴》

时间: 2025-01-11 01:34:42

言貌难取人,宣尼窃丁宁。

如何汝南许,辄擅月旦评。

观其察曹瞒,一言尽生平。

勿谓鉴裁乏,一门称弟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杂兴

言貌难取人,宣尼窃丁宁。
如何汝南许,辄擅月旦评。
观其察曹瞒,一言尽生平。
勿谓鉴裁乏,一门称弟兄。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人们以貌取人的批评。孔子虽然宣扬仁德,却也有些人对他妄加评价。汝南的人们,怎么可以随便给他人下结论呢?看那曹操,凭一言就能评定他的生平。不要说鉴别和裁断的标准不足,一家人之间自有情谊。


注释:

  • 言貌:指以外貌来判断一个人。
  • 宣尼:孔子的别称。
  • :暗中、偷偷地。
  • 丁宁:在此可理解为细致地、温和地。
  • 汝南:古代地名,今河南省南部地区。
  • :指随便、轻率。
  • 月旦评:指随意评论。
  • 曹瞒:指曹操,三国时期的著名政治家与军事家。
  • 勿谓:不要说。
  • 鉴裁:鉴别与裁断。
  • 一门:一家人。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宣尼”即孔子,他是一位仁德的代表,诗中批评了那些妄加评论的人。曹操是历史上著名的统治者,诗人通过提及他来强调评价一个人不能只看表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其诗风清新、意象丰富,常有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张镃对当时社会风气的观察中,反映出他对人性、道德与社会评价的关切。


诗歌鉴赏:

张镃的《杂兴》透过对人性和道德的探讨,展现了他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诗中以“言貌难取人”开篇,直截了当地表达了他对以貌取人的不满。孔子所倡导的仁德精神在这里被巧妙地引入,然而诗人却指出即使是智者也无法避免被误解的命运。这种对比不仅加深了诗的层次感,也引发了对人性复杂性的思考。接着提到的“汝南许”则进一步强化了对随意评判的批评,揭示了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轻率与肤浅。尤其是“观其察曹瞒,一言尽生平”,通过曹操的例子,诗人强调了对一个人的评价不能仅凭表面印象,而应深入其内涵。最后一句“勿谓鉴裁乏,一门称弟兄”,则传达出一种亲密关系中的信任与理解,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思考。这首诗不仅仅是对个人品德和社会风气的批判,更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言貌难取人:以外貌来判断一个人是困难的,强调内在品德的重要性。
  2. 宣尼窃丁宁:即使是孔子也难免被误解,说明即便智者也无法逃避被他人评价的命运。
  3. 如何汝南许:对汝南人的评论表示质疑,暗示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肤浅评判。
  4. 辄擅月旦评:批评那些随意对他人下结论的人。
  5. 观其察曹瞒:以曹操为例,强调评价一个人的生平不能仅凭一句话。
  6. 勿谓鉴裁乏:不要说评价的标准不足。
  7. 一门称弟兄:强调亲密关系中的信任与理解。

修辞手法

  1. 对比:通过孔子和曹操的对比,突出人性复杂性。
  2. 排比:多句结构使得情感更加连贯。
  3. 隐喻:用“鉴裁”隐喻对人性的判断。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批评以貌取人和随意评价的社会风气,强调内在品质和真实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孔子:象征智慧与仁德。
  2. 曹操:代表复杂的人性与历史的多元。
  3. 汝南:象征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肤浅与随意评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宣尼”是指哪位历史人物?

    • A. 孟子
    • B. 孔子
    • C. 荀子
    • D. 老子
  2. 诗中提到的“汝南”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今湖北
    • B. 今河南
    • C. 今陕西
    • D. 今山东
  3. “观其察曹瞒”中的“曹瞒”是指谁?

    • A. 曹操
    • B. 曹丕
    • C. 曹仁
    • D. 曹洪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苏轼的《赤壁赋》
  • 唐代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张镃的《杂兴》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关注社会现实,但张镃更侧重于人性与道德的探讨,而杜甫则更关注政治与国事。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张镃研究》
  • 《古诗词鉴赏与解析》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