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秋杂兴十解 其一》

时间: 2025-02-04 15:29:27

清映临澄渊,孤啸跻绝岭。

片云开太虚,约略见秋影。

铦飙刮浮翳,洗此玉万顷。

飞冰点空青,淅洒发深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映临澄渊,孤啸跻绝岭。
片云开太虚,约略见秋影。
铦飙刮浮翳,洗此玉万顷。
飞冰点空青,淅洒发深省。

白话文翻译:

清澈的映像在深渊上闪烁,孤独的啸声传来高耸的山岭。
片片云彩在广阔的天空中散开,隐约可见秋天的影子。
凛冽的狂风刮走浮云,洗净这片广阔的如玉般的水面。
飞舞的寒冰落在空旷的蓝天,淅淅沥沥地洒下思考的深邃。

注释:

  • 清映:指清澈的映像,反映出水面如镜的状态。
  • 临澄渊:在清澈的深渊旁边。
  • 孤啸:孤独的啸叫声,表现出一种清冷的气氛。
  • 跻绝岭:攀登到高耸的山岭,绝岭形容山势的高峻。
  • 片云:几片浮云,形容天空的空旷。
  • 约略:模糊地,大致上。
  • 铦飙:凛冽的狂风,形容秋天的凉意。
  • 浮翳:浮动的云层,遮挡光线的东西。
  • 玉万顷:形容广阔的水面如同玉石般的洁白。
  • 飞冰:寒冷的冰雪,暗示秋冬的来临。
  • 淅洒:细雨般的洒落,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
  • 深省:深入思考,反思的状态。

典故解析:

本诗虽未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其意象与“秋”相关的自然景象常被古人所歌咏,反映了季节变换带来的情感变化。此诗中的孤啸、清影等意象构成了对秋天的深思,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悟与内心的孤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周密,字公度,号梅溪,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曾任职于朝廷,后因政治原因辞官归隐。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绘山水景物,常以细腻的笔触展现自然的变化和内心的感受。

创作背景:

《感秋杂兴十解》是周密在秋季时写的诗作,表现了他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此时正值南宋时期,国家动荡,周密的内心也受到时局影响,诗中流露出一种孤独和深思的情感。

诗歌鉴赏:

《感秋杂兴十解 其一》通过描绘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秋季的独特感受与思考。开篇的“清映临澄渊”即营造了一种清澈而宁静的氛围,接着“孤啸跻绝岭”则引入了孤独的情感,使读者感受到秋天的萧瑟与寂寥。诗中通过“片云开太虚”描绘出秋天空旷的天空,给人一种开阔的视觉感受,同时也隐喻着心灵的宽广与自由。随着“铦飙刮浮翳”,凛冽的秋风带走了浮云,象征着涤荡心灵的烦恼和浮躁。最后的“飞冰点空青”,则将诗意推向了更深的思考,寒冰的降临不仅是季节的变换,也象征着人生的冷冽与思索的深邃。整首诗不仅具备清丽的自然景色,更蕴含着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深刻感悟,是对秋天的礼赞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清映临澄渊:描绘了水面清澈,映射出周围的景象,渊表示深邃的水域,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2. 孤啸跻绝岭:孤独的啸声从远处传来,表现出山的高耸与内心的孤寂。
  3. 片云开太虚:浮云在天空中散开,展现出秋天的广阔,给人以开阔的心境。
  4. 约略见秋影:隐约可见秋天的影子,暗示着季节的变化和自然的轮回。
  5. 铦飙刮浮翳:凛冽的风吹走了浮云,象征着清新与洗净,表现出秋天的气息。
  6. 洗此玉万顷:将广阔的水面比作玉石,形容其洁净与美丽。
  7. 飞冰点空青:寒冰在空中飞舞,给人以清冷的感觉,暗喻着秋冬的临近。
  8. 淅洒发深省:轻柔的雨水洒落,促使内心的反思,表现出思考的深邃。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玉”,增强了美感。
  • 拟人:风与冰似乎有生命,传达出一种情感。
  • 对仗:诗句中上下句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秋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孤独感,展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内心深处的感悟。

意象分析:

  • 清映:象征纯净与宁静。
  • 孤啸:代表孤独与哀愁。
  • 片云:表现变化与流动。
  • 铦飙:象征秋风的凛冽,带来思考与反思。
  • 飞冰:暗示寒冷与时间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孤啸”主要表现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孤独
    c) 愤怒

  2. “清映临澄渊”中“清映”指的是什么? a) 清澈的水面
    b) 模糊的影像
    c) 闪烁的星光

  3. 本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个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答案:

  1. b) 孤独
  2. a) 清澈的水面
  3. c) 秋季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杜甫《月夜忆舍弟》与周密的《感秋杂兴》在情感深度上有相似之处,均表达了对秋天的思考与对人世的感慨。杜甫在夜晚的孤独中思念兄弟,而周密则在秋风中感受到的孤寂与思索,二者都是对人生与自然的沉思。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经与古诗词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