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辛巳五月十六日谒北碚张荩忱将军墓》
时间: 2025-01-26 01:56:47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沁园春·辛巳五月十六日谒北碚张荩忱将军墓
作者: 王用宾 〔近代〕
于戏将军,人孰无死,死国为雄。
忆短兵相接,长城破虏,临机制变,沂水摧锋。
陷阵先登,挥军直指,虾寇闻名顿改容。
如公者,是武安绝轶,武穆重生。
总,要突破重围建上功。
便凶门凿出,骑追穷。
先轸元归,伏波尸裹,一失临淮壁垒空。
澄清事,问中原将领,谁嗣英风。
白话文翻译:
唉,将军啊,谁能逃避死亡呢?为国而死才是英雄。
我回忆起那短兵相接的战斗,长城之战破敌的情景,临机应变,沂水之战摧毁敌军锋芒。
在陷阵之中,勇敢地冲锋,奋勇直指敌阵,虾夷听闻将军的名号,顿时改变了神色。
像您这样的英雄,真是武安的绝代佳人,武穆的再世英豪。
总是要打破重围,建功立业。
冲破凶险的门户,骑兵追击敌人,直至穷途末路。
先轸元归,伏波之战中尸体满裹,失去了临淮的壁垒,显得空荡荡的。
澄清这一切,问问中原的将领,谁能继承这英勇的风范?
注释:
- 将军: 指的是张荩忱将军,作者谒墓的对象。
- 短兵相接: 指的是近身作战,形容战争的激烈。
- 虾寇: 指的是倭贼,形容敌人。
- 武安、武穆: 分别指的是历史上的名将,如武安君白起和武穆王岳飞,意在表示将军的英雄气概。
- 临淮: 指的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可能涉及战役的地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用宾(1880-1953),字懋元,号澄白,近代诗人,擅长古体诗,作品多以抒发豪情壮志、追忆历史为主。他的诗歌常表现出对民族大义的关注和对英雄的崇敬。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辛巳年(1931年),是在王用宾访问张荩忱将军的墓地时所作,旨在缅怀将军的英勇事迹,并表达对国家、民族的热爱。
诗歌鉴赏:
《沁园春·辛巳五月十六日谒北碚张荩忱将军墓》是一首充满豪情的诗作,体现了作者对将军的深切怀念和对英雄精神的崇敬。诗中借助将军的事迹,回顾历史战争,展现了将军在战场上无畏无惧的英勇形象。作者通过对短兵相接、长城破虏等战争场景的描绘,表现了对将军战斗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历史英雄的追思。
诗中不仅有对将军个人的赞颂,更有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刻思考。将军的死不仅是个人的陨落,更是民族命运的缩影,表现出对国家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整首诗气势磅礴,语言凝练,既有对历史的反思,又有对未来的展望,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于戏将军: 开头以感叹的语气引入,将军的英名及其为了国家而死的崇高意义。
- 忆短兵相接: 回忆战争的场景,营造出紧迫感与英雄气概。
- 陷阵先登: 描述将军在战阵中的勇敢表现,体现出其领袖气质。
- 如公者...重生: 将将军与历史英雄相提并论,强调其伟大与传承。
- 总,要突破重围建上功: 表达出将军的理想与追求。
- 便凶门凿出: 描述战争的残酷与激烈,显示出将军的坚定决心。
- 澄清事: 表达对历史的反思与对未来的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 将将军与历史英雄并列,增强了将军形象的崇高性。
- 对仗: 诗中句式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 夸张: 对战争场面的描绘,突出战争的残酷性与将军的英雄气概。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对张荩忱将军的追思与赞美,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深切关怀,以及对历史英雄的崇敬,彰显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意象分析:
- 将军: 象征着英雄与英勇,体现了民族的希望。
- 短兵相接: 表达战争的激烈与残酷。
- 长城: 象征着国家的防线与抵御外敌的决心。
- 虾寇: 代表外敌侵略,突出民族危机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将军”指的是谁?
- A. 岳飞
- B. 张荩忱
- C. 白起
- D. 赵云
-
“短兵相接”指的是什么?
- A. 近距离战斗
- B. 远程射击
- C. 和谈
- D. 准备战争
-
诗中“虾寇”是指什么?
- A. 友军
- B. 倭贼
- C. 难民
- D. 番邦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浪淘沙·北戴河》- 近现代诗词中的爱国情怀。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对历史英雄的追忆与感伤。
诗词对比:
《满江红·写怀》 - 岳飞
- 两首诗同样表达了对英雄的怀念与国家的忧虑,表现出浓厚的爱国情感,但形式与风格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中国近代诗词鉴赏》
- 《名家诗词解读》
- 《王用宾与他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