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神助桥亭》

时间: 2025-04-27 08:13:07

下轿浑将野店看,只惊脚底水声寒。

不知竹外长江近,忽有高桅出寸竿。

意思解释

过神助桥亭

作者: 杨万里 〔宋代〕

原文展示: 下轿浑将野店看,只惊脚底水声寒。不知竹外长江近,忽有高桅出寸竿。


白话文翻译: 我下轿时,才在乡间旅店停留,只听见脚下水声冷得令人惊恐。不知道竹林外的长江已经很近,忽然看到高大的船桅从视线中冒出。


注释

字词注释:

  • 下轿:指下车,古代人乘轿子时的动作。
  • :此处作“完全、彻底”解,表示心无旁骛。
  • 野店:指乡间的小旅馆。
  • :惊恐、惊讶。
  • 脚底:脚下。
  • 水声寒:水流声让人感到寒冷,暗示环境的清冷。
  • 不知:不清楚、没意识到。
  • 竹外:竹林之外。
  • 高桅:高大的船桅杆。
  • 寸竿:寸长的桅杆,形容高大的船只。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通过描写自然和人文环境的结合,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敏感和对生活的细腻观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晚号涧田,南宋诗人,文学家。以山水田园诗著称,擅长描写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性格豪放,个性鲜明,诗风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杨万里游历之际,展现了他在旅途中对周围环境的细腻观察。诗中描绘了幽静的乡间旅店与临近的长江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细腻感悟。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过神助桥亭》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内心感受的佳作。诗的开头描写诗人下轿后在乡间旅店的情景,简单而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诗人通过“只惊脚底水声寒”的描写,将听觉和视觉结合,表现出旅途的孤寂和内心的惊惧。这里的“水声寒”不仅仅是感官的体验,更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冷清。

接下来,诗人通过“不知竹外长江近”的转折,隐隐传达了一种对自然的无知与无觉。长江的波涛与高桅的出现,象征着更广阔的天地和未知的未来。在这短短几句中,诗人用意象营造出一种静谧与动荡并存的氛围,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与思考。杨万里的诗风朴实无华,却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这种对自然的敏锐观察与内心的独特感受,使得这首诗不仅仅是一幅风景画,更是一种心灵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下轿浑将野店看:我下轿来到乡间旅店,心中只有对这一切的观察。
  2. 只惊脚底水声寒:脚下传来的水声让我感到寒冷,反映出环境的清冷与孤独。
  3. 不知竹外长江近:我竟未意识到,竹林之外的长江已经临近。
  4. 忽有高桅出寸竿:突然看到高大的船桅从远处显现,象征着更广阔的世界。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脚底水声寒”和“长江近”的对比,突显了旅途的孤独与自然的壮丽。
  • 意象:竹林与长江的意象交替,表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个人的旅途体验,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感悟以及对生活的思考。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乡间的宁静与江河的奔流,展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与冲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高洁与坚韧,代表自然的美。
  • 长江:象征着广阔的天地与生命的奔流,寓意着人生的无尽旅程。
  • 高桅:象征着希望与未来的方向,代表着探索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杨万里的《过神助桥亭》主要描写了哪种自然景象?

    • A. 山脉
    • B. 江河
    • C. 草原
    • D. 森林
  2. “只惊脚底水声寒”中“寒”字的意思是?

    • A. 热
    • B. 冷
    • C. 暖
    • D. 凉
  3. 诗中提到的“高桅”代表了什么?

    • A. 旅行的结束
    • B. 未来的希望
    • C. 乡间的生活
    • D. 竹子的生长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泊船瓜洲》
  • 陶渊明《饮酒》
  • 杜甫《旅夜书怀》

诗词对比: 与王安石的《泊船瓜洲》相对,杨万里的《过神助桥亭》更强调个人的内心感受与自然的直接体验;而王安石则更侧重于对环境的叙述与思考。两者都展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风格和情感基调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杨万里诗集》
  • 《宋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入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