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烈日秋来晒杀人,
青天半点更无云。
忽传天上真珠落,
未到半空成水银。
白话文翻译:
在烈日下,秋天的阳光晒得人几乎要窒息,
天空中连一丝云彩都没有。
突然听说天上有珍珠落下,
可等它还没落到地面,就变成了水银。
注释:
- 烈日:强烈的阳光,形容天气炎热。
- 秋来:指秋天的到来。
- 晒杀人:形容阳光强烈,令人感到难以忍受。
- 半点:一点儿,形容几乎没有。
- 忽传:突然传来消息。
- 真珠:指雨滴,形容雨水的珍贵。
- 水银:形容雨水落地后迅速变成水流,像水银一样流动。
典故解析:
此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可以理解为对干旱和渴望雨水的反映,表现出人们对自然现象的无奈和渴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词人和散文家。他的作品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著称,常常描写自然景物和民生疾苦。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干旱的秋季,诗人感受到炎热的天气与缺乏雨水的无奈,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和对雨水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了秋日的炎热和对雨水的渴望。诗的开头两句“烈日秋来晒杀人,青天半点更无云”,刻画了一个酷热的场景,表现出干旱的压迫感和无情的阳光。接下来的“忽传天上真珠落”,突然转折引入了期待的雨水,给人一丝希望。然而,结尾的“未到半空成水银”又让这份希望瞬间破灭,雨水未能滋润大地,反而像水银一样迅速流失,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无奈与失落。
整首诗在节奏上紧凑而富有变化,情感上从压抑到期待再到失望,体现了诗人对天气变化的敏锐观察和内心的情感波动。诗中的意象丰富,阳光、云彩、珍珠和水银都富有象征意义,构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和精练的表达,成功地传达出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与无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烈日秋来晒杀人:描绘秋天的阳光猛烈,仿佛在炙烤人们的身心,突出干旱的感觉。
- 青天半点更无云:强调天空晴朗,毫无云彩,隐喻没有雨水的可能性。
- 忽传天上真珠落:引入对雨水的期待,使用“真珠”来形容雨滴的珍贵,传达出人们对雨水的渴求。
- 未到半空成水银:雨水未能滋润大地,反而迅速流失,表现对自然无常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烈日”与“雨水”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情感的冲突。
- 比喻:将雨滴比喻为“真珠”,水落如“水银”,增强了形象感和艺术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人对自然的无奈与期待,表达了对干旱气候的深切感受以及渴求雨水的心情,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
意象分析:
- 烈日:象征干旱与苦闷。
- 青天:代表没有雨的干旱天气。
- 真珠:象征珍贵的雨水。
- 水银:象征流失的希望,反映出无奈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烈日”主要指什么?
A. 春天的阳光
B. 秋天的强烈阳光
C. 夏天的阳光
D. 冬天的阳光 -
“真珠”在诗中象征什么?
A. 食物
B. 雨滴
C. 明珠
D. 星星 -
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A. 欢快
B. 失落与无奈
C. 安静
D. 愤怒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强调豪放与对人生的态度,与杨万里的清新自然形成对比。
- 杜甫《春望》:表现战乱中的忧国情怀,和杨万里的对自然的感慨形成对照。两者都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出人内心的情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唐诗宋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