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阳羡总部竞渡)》
时间: 2025-02-04 15:36:3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阳羡总部竞渡)
作者: 陈克 〔宋代〕
柳外东风不满旗。
青裾白面出疏篱。
日煞来打鼓侬吹笛,
催送儿郎踏浪飞。
倾两耳,斗双螭。
家家春酒泻尖泥。
侬今已是沧浪客,
莫向尊前唱教池。
白话文翻译:
在柳树林外,东风吹拂,旗帜却没有完全展开。
青色的衣裳,白色的面容,走出稀疏的篱笆。
阳光毒辣,鼓声响起我伴着笛声,
催促孩子们奔向波浪,尽情嬉戏。
我倾耳聆听,斗争双龙争斗。
每家每户都在春酒中欢庆,泥水溅起。
我如今已是沧浪的客人,
不要在酒杯前唱那教池的歌。
注释:
- 柳外: 柳树的外面,指的是柳树丛生的地方。
- 东风: 指春天的东风,象征着春暖花开。
- 青裾白面: 形容年轻人的打扮,青色的衣裳和白皙的脸庞。
- 日煞: 指阳光猛烈。
- 打鼓: 这里指迎接或庆祝的鼓声。
- 侬: 我,方言用法。
- 沧浪客: 指漂泊在外的人,沧浪意为大江大海。
- 教池: 指教池的歌,可能是特指某种歌谣或曲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克,字大年,号山人,生于宋代。他是南宋时期的诗人,以词风清新、意境深远著称。陈克的作品多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
创作背景:
《鹧鸪天》创作于一个春日的竞渡场景,阳羡地区以其秀丽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活动而闻名。在这首词中,作者描绘了春日的热闹场景,表现了对青春活力的赞美,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漂泊、离乡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鹧鸪天》以生动的春日场景为背景,描绘了阳羡地区竞渡的热闹场面。首句“柳外东风不满旗”,以东风的轻柔与旗帜的摇曳为引子,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生机勃勃的氛围。紧接着,青裳白面的年轻人走出篱笆,象征着青春的活力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随着“日煞来打鼓侬吹笛”,阳光的炽烈与音乐的激昂交织,进一步渲染了节日的氛围。
诗中“催送儿郎踏浪飞”描绘了孩子们在水中嬉戏的欢乐场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与童趣。接下来的“倾两耳,斗双螭”则通过耳听的方式描绘出双龙争斗的壮观场面,表现了竞争与活力。
最后两句“侬今已是沧浪客,莫向尊前唱教池”,则透出一丝感伤,作者将自己置于一个漂泊者的角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过往青春的怀念。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在欢快之中又增添了一层深邃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柳外东风不满旗: 描写春天的东风轻拂,旗帜未能完全展开,暗示着春意盎然却又稍显无力。
- 青裾白面出疏篱: 形象地描绘了年轻人的活力与朝气,走出家门,迎接春天的欢愉。
- 日煞来打鼓侬吹笛: 阳光炽烈,鼓声震天,笛声悠扬,表现了节日的氛围。
- 催送儿郎踏浪飞: 孩子们在水中戏水,体现了年轻活力与无忧无虑的快乐。
- 倾两耳,斗双螭: 通过耳闻的方式感受竞争的热烈,展现了生机与活力。
- 家家春酒泻尖泥: 每家每户都在庆祝,泥水飞溅,描绘了热闹的场面。
- 侬今已是沧浪客: 诗人自我反省,感慨自己已成漂泊者。
- 莫向尊前唱教池: 不要再在酒杯前唱过去的歌,表达对过往的怀念与不舍。
修辞手法:
- 比喻: 比如“沧浪客”暗喻漂泊者的孤独。
- 拟人: 东风、阳光等自然元素被赋予了情感和行动,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 诗中“青裾白面”和“倾两耳、斗双螭”均为对仗工整的句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个春日的热闹场景,表现了青春的活力与生命的欢愉,同时也流露出对过往的思念与对漂泊生活的感慨,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人生苦短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 象征春天、生命与希望。
- 东风: 代表温暖、和煦的春日气息。
- 青裳白面: 体现青春与活力。
- 春酒: 象征庆祝与欢乐的生活态度。
- 沧浪: 代表漂泊与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 诗中提到的“青裾白面”指的是哪个群体的形象?
A. 老人
B. 青年
C. 小孩
D. 婉约女子 -
填空题: “倾两耳,斗双螭”中的“双螭”指的是_____。
-
判断题: 诗人对自己漂泊的生活感到非常快乐。 (对/错)
答案:
- B. 青年
- 双龙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对比陈克的《鹧鸪天》和李白的《将进酒》,两者都展现了春天的欢愉与生活的热情,但后者更强调人生的短暂与及时行乐的理念,而前者则在欢庆中流露出对个人漂泊的感伤。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唐诗三百首》
- 相关学术论文与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