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门道中即事》

时间: 2025-04-29 04:10:25

为爱幽乡度远村,支颐伫立爱山矾。

栗留尚惜轻求友,反舌纷纷亦巧言。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祁门道中即事
作者:曹彦约 〔宋代〕

为爱幽乡度远村,
支颐伫立爱山矾。
栗留尚惜轻求友,
反舌纷纷亦巧言。

白话文翻译

我为了喜爱这静谧的乡村,穿过遥远的村庄;
倚着手肘静静地站着,喜爱那山间的白矾。
对于栗子,我依然恋恋不舍,轻易地寻求友谊;
而那反唇相讥的人,纷纷用巧妙的言语来攻击。

注释

  • 幽乡:指静谧、恬淡的乡村。
  • 支颐:支着下巴,表示静思或沉思的姿态。
  • 山矾:指一种植物,常生长在山间,象征着自然之美。
  • 栗留:栗子,象征友谊和温暖。
  • 反舌:指用巧言反对他人,形容口舌之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曹彦约,字子云,号山人,南宋时期的诗人,作品以清丽见长,擅长描绘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其诗风追求简练而富有情感,常常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情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曹彦约游历祁门时,受当地自然风光和人文气息的影响,表达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祁门道中即事》是一首极具山水田园气息的诗作,透过作者细腻的观察与独到的感受,展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际关系的思考。开篇便以“幽乡”引入,表达了作者对乡村宁静生活的向往。在这幅美丽的乡村画卷中,作者用“支颐伫立”展现了他沉浸在自然中的状态,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令人感受到一种内心的平和。

接下来的句子中,栗子的意象不仅传达了对友谊的渴望,还暗示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脆弱和珍贵。通过“反舌纷纷”的描写,作者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复杂性,反映了社会中常见的口舌之争和人情冷暖。这种对比不仅增强了诗歌的张力,也让读者体会到在美好自然环境下,人与人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可避免的摩擦和竞争。

整首诗在情感上呈现出一种矛盾的状态:一方面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另一方面又是对现实人际关系的无奈与思考。这种深刻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1. 为爱幽乡度远村:表达了作者对宁静乡村的喜爱,穿越远村向往更美的景色。
    2. 支颐伫立爱山矾:描绘了作者在山间静立思考的情景,显示出对自然的热爱。
    3. 栗留尚惜轻求友:通过栗子象征友谊,表达了作者对友谊的珍惜和渴望。
    4. 反舌纷纷亦巧言:揭示了人际交往中的争论与反对,反映了社会的复杂性。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栗”来比喻友谊,形象直观。
    • 对仗:如“支颐伫立”和“反舌纷纷”,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反舌”赋予语言以生命,形象化了争辩的场景。
  •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复杂,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 幽乡:象征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代表诗人理想的生活状态。
  • 山矾:象征自然之美,代表诗人对自然的赞美与向往。
  • :象征温暖的友谊,体现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 反舌:象征争辩与冲突,表现社会交往中的复杂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幽乡”指什么?

    • A. 热闹的城市
    • B. 宁静的乡村
    • C. 远方的山脉
  2. 诗人为何对“栗”有特殊的感情?

    • A. 他喜欢吃栗子
    • B. 栗子象征着友谊
    • C. 栗子在诗中并无特别意义
  3. “反舌纷纷”指的是什么?

    • A. 友好的交谈
    • B. 争吵与口舌之争
    • C. 诗人的内心独白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问答》——贾岛
  • 《静夜思》——李白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对比曹彦约与王维的作品,两位诗人都描绘了自然,王维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而曹彦约则侧重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一种复杂性与矛盾感。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