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州(寄李筠房)》
时间: 2025-01-10 23:15:2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甘州(寄李筠房)
作者: 张炎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
几被暮云遮。
正凭高送目,
西风断雁,
残月平沙。
未觉丹枫尽老,
摇落已堪嗟。
无避秋声处,
愁满天涯。
一自盟鸥别后,
甚酒瓢诗锦,
轻误年华。
料荷衣初暖,
不忍负烟霞。
记前度翦灯一笑,
再相逢知在那人家。
空山远,
白云休赠,
只赠梅花。
白话文翻译:
在这涓涓流水的地方,隐约可见芙蓉花,
却几乎被暮云遮挡。
我正凭着高处远眺,
西风中,孤雁断续飞去,
残月映照着平沙。
我未曾察觉丹枫已渐渐枯老,
一阵摇落,令人叹息。
我无处逃避秋天的声音,
愁绪满溢,漫延至天涯。
自从与盟鸥分别后,
饮酒、作诗、锦绣的年华,
轻易地错过了。
想那初暖的荷衣,
不忍辜负这烟霞的美景。
记得前次剪灯时的微笑,
再相逢时,知你身在何方。
空山遥远,
白云不要再赠予我,
只愿赠我梅花。
注释:
- 涓涓: 形容细流,形态柔和而细腻。
- 芙蓉: 指荷花,象征美丽和清纯。
- 暮云: 黄昏时的云,常带有愁绪。
- 送目: 远望,目光送向远方。
- 丹枫: 红色的枫树,象征秋天的凋零。
- 盟鸥: 可能指与鸥鸟约定的情谊,象征离别。
- 荷衣: 指初春的衣衫,象征新生。
- 烟霞: 形容秋天的美好景色。
- 翦灯: 剪灯,意指共度美好时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约 1250 年—约 1320 年),字子久,号梅溪,南宋末年及元初词人,擅长词作,风格细腻婉约,情感真挚。他的词作往往表达对人生、爱情、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甘州》写于张炎晚年,可能是对往昔情感的追忆与感慨。诗中表达了对李筠房的亲切思念,反映出作者对人生流逝、时光飞逝的忧虑与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甘州》以其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凄美与离愁。首句“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开篇便引入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交融,清澈的流水与芙蓉花象征着纯洁与美好,然而“几被暮云遮”则暗示着这种美好被阴云笼罩,带来忧愁。整首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深切表达了对逝去时光和亲友离别的感伤。
诗中“西风断雁,残月平沙”,以孤雁和残月相映,营造出一种孤独与凄凉的氛围,而“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则表现了对生命流逝的无奈。通过“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一句,作者将愁苦情绪升华,显示出对人生的深刻思索。
在最后的部分,作者提到与李筠房的相识与重逢,表现出对美好回忆的珍视和对未来相聚的期待。整首诗的情感在细腻与深沉间游走,展现了张炎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 描绘了细流与荷花,象征清纯与美好。
- 几被暮云遮: 暗示美好被黄昏的云遮挡,带来忧伤。
- 正凭高送目: 表达了远望的情景,目光投向远方的情感。
- 西风断雁,残月平沙: 孤雁与月色交相辉映,营造孤独的氛围。
- 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 生命流逝的感叹,枫叶的凋零象征着时光的无情。
- 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 愁绪无处逃避,充满对未来的忧虑。
- 一自盟鸥别后: 反思自与友人分别后,感情的变化。
- 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 表达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与惋惜。
- 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 对未来的期望,珍惜美好时光。
- 记前度翦灯一笑: 回忆往昔的欢笑,思念友人的情感。
- 再相逢知在那人家: 期待再次相聚的愿望,带有一丝惆怅。
- 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 寄托对友人的祝福与思念,梅花象征坚韧与美好。
修辞手法:
- 比喻: “西风断雁”比喻孤独与凄凉。
- 拟人: “丹枫尽老”赋予枫树情感。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增强了节奏感与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流逝、离别愁绪的感慨,同时也寄托了对美好回忆的珍视与对未来重逢的期盼,情感真挚而深刻,体现了人对时间和情感的敏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 象征生命与流逝。
- 芙蓉: 代表美丽与纯洁。
- 西风: 传达孤独与凄凉。
- 丹枫: 体现秋天的凋零与生命的无常。
- 月: 象征思念与孤独。
- 梅花: 象征坚韧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几被暮云遮”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忧愁
C. 愤怒
D. 平静 -
“一自盟鸥别后”中的“盟鸥”指的是? A. 朋友
B. 爱人
C. 动物
D. 诗歌 -
诗的情感基调主要是? A. 快乐
B. 悲伤
C. 激昂
D. 无奈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温庭筠的《梅花》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两者都表达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怀念,但张炎的《甘州》更侧重于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与离愁情绪的渲染,而李清照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典诗词鉴赏》
- 《张炎评传》